南島不靠海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張光宗

穿上雨鞋、拿起拐杖,大家興高采烈整裝待發,準備要進入熱帶森林,探訪大自然的奧祕。在台灣,說到生態旅遊,第一個讓人想到的,就是屏東墾丁的社頂部落。這裡的社頂自然公園,可以說是越夜越美麗,一到晚上,小動物和小昆蟲們,紛紛跑出來活動筋骨、飽餐一頓。

社頂自然公園佔地182公頃,平均海拔200公尺,是完整的高位珊瑚礁岩所形成的自然環境。這裡的生態系統,因為跟地質地形有直接關係,所以擁有豐富獨特的動植物生態。最有名的,就是龜殼花、雨傘節、台灣長尾蛛和灶馬這四種生物。雖然這一晚,大家沒有看到蛇類,不過倒是遇到不少台灣長尾蛛,和造型奇特的灶馬。

台灣有18種保育類昆蟲,有3種是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15種是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津田氏大頭竹節蟲是台灣特有種,全世界只有恆春墾丁和綠島能看到牠,屬於二級保育類,可以說是台灣的國寶。

吸收生態知識也可以很輕鬆,在社頂,拉都希氏赤蛙被當地人笑稱「吃西瓜拉肚子」,抬頭一看,白頷樹蛙正靜靜地趴在樹枝上,草地裡的攀木蜥蜴,很大方地跑出來跟大家打招呼。夜間觀察活動,是社頂生態旅遊遊程中,最受歡迎的一條動線。

受到大眾歡迎,是一件好事,可是有效管制,才能讓好事長長久久、永續經營。所以從民國94年,配合墾丁國家公園推動生態旅遊以來,社頂部落已經有一套總量管制的方法。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執行長余小芳強調,每一個解說員帶的小隊伍不能超過12人,也不能一直從同一個路線進入,每條路線裡的最高承載量,是100人。

社頂部落特別的不只是自然生態,人的故事也很精彩!民國71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立,當時的社頂部落,不是抗爭,就是一再要求硬體建設,直到民國95年,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研究室進駐社區,社頂部落才漸漸開展出,以自然資源為核心的社區營造。屏科大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副教授陳美惠表示,透過社區林業計畫培養社區人才,進行長期調查,掌握社區的資源特色,進一步跟社區居民找出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方向,尤其是利用森林資源所發展的產業方向。

陽光耀眼,綠意盎然,這裡是墾丁重要的梅花鹿棲息地,籠仔埔大草原。生活在這片野地的梅花鹿,都是墾丁國家公園梅花鹿復育站復育野放的。生態旅遊在社頂部落,不只是導覽解說帶活動,社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山林巡護。

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解說員蔡正榮說,當初推動山林巡護工作,是成立虎皮蛙保護巡守隊,一方面要彙整生態資源,另外一方面,也是解說題材的重要來源。而定期不定時的巡山,是維護生態,也是監測環境,社頂部落很有共識,因為他們知道,失去了自然資源,社區發展也沒有未來。

社頂部落和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的合作成果,讓人眼睛一亮,也讓管理林班地的林務局,和負責墾丁國家公園的管理處,願意逐步開放自然資源,提供社區推動生態旅遊。像是梅花鹿復育站,或是台灣唯一的毛柿純林,都是政府部門開放的案例。生態旅遊在社頂部落,已經推展了七年,而在恆春半島上,也有一個里德村,剛開始邁出步伐。

藍天白雲下,廢耕已久的青綠田地旁,有一條小小的產業道路。一路上,鳥語花香、草相豐富,三、四種蝴蝶紛紛飛到火筒樹上採蜜,有一群準解說員,正進行他們的魔鬼訓練。雖然話說得有點緊張、有時手也會發抖,可是這群超過五、六十歲的人,學得比年輕人更加認真。屏東縣滿州鄉的里德村,一直以來,以農業生產為主,雖然人口外移嚴重,卻是一處生態豐富的自然環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南仁山管理站主任陳玄武解釋,里德村剛好是墾丁國家公園南仁山生態保護區的邊陲地帶,生態資源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只要不受人為破壞,資源狀況就可以維持。

為了保護生態資源、推動社區發展,里德社區也跟著社頂部落的腳步走。民國97年,社區居民主動維護社區水源欖仁溪,民國100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和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開始在里德推動社區型生態旅遊。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南仁山管理站主任陳玄武進一步解釋,最好的生態保護,就是在地的保護,居民生活在當地,可以隨時觀察、時時監測,有問題就馬上通報。

民國101年4月,解說員培訓課程正式展開。每次上課,居民們都戰戰兢兢,深怕自己學歷不高影響成效,可是在輔導人員的眼中,耆老們的經驗與智慧,才是生態旅遊的寶藏。屏科大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輔導員劉景能表示,居民只要一到戶外上課,就能侃侃而談,所以現在幾乎不安排室內課。屏科大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副教授陳美惠則說,「我們一般談到觀光,因為人潮就是錢潮,所以需要很多的設施、建設,來迎接大量人潮,可是在生態旅遊裡面,我們不要那種東西,我們要保育,因為如果沒有保育,哪來豐富的自然生態?沒有保育或欠缺文化傳承,講不出祖先的智慧、說不出部落的故事,就是喪失了生態旅遊最需要的一種本錢,叫做自然跟人文的豐富度。」

欖仁溪,是里德村自然資源的重心,在社區推動生態旅遊之前,就一直是外地遊客祕探森林的首選,因此在巡守護溪、培訓解說員的同時,重新建立旅遊規範,是里德社區的一大挑戰。其次,導覽解說制度,也是個問題。由於里德是熱門旅遊動線,但是在地培訓還沒有完成,社區沒有辦法要求外地解說員,一起管制遊客總量,共同維護環境。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南仁山管理站主任陳玄武很坦白的說,當時以這條路線來講,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有一個面向沒有做好,就是說這一條路線的開發,並不是在官方和學者進入社區之後才開始推動的,而在之前就已經開始推,也做了很大的宣傳,所以現在這條路線,知名度很大,社區卻還沒有形成制度去對應目前觀光的需求。

恆春鎮龍水里,是恆春地勢最低窪的地方,不過也因為這樣,它擁有天然的湧泉和濕地,並且在十幾個有機農民的合作下,營造出無污染的農田和水圳生態。在墾丁國家公園內,擁有最大面積的有機田,是龍水里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有機可以為生態加分,旅遊也能促進產業發展。

近半年來,屏科大在龍水里積極培訓解說員。到了民國101年8月底,龍水社區和墾管處在屏科大協助下,開始設計遊程路線,不過讓人注意的是,大家討論的重點,不是如何賺錢做生意,而是如何繼續把環境照顧好。

有經費不見得是好事,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硬體建設,破壞當地空間與景觀,所以如何引進政府計畫、慎用官方資源、管制外來遊客,是龍水里正在學習的功課。

一星期一次的風味餐品嘗大會,是培訓社區媽媽合作辦外燴的課程。這一天,是十二堂課的最後一次。李鳳美,炸出了一道送給里長的金言美語。李明花,炒出一盤在地的野生竹筍,她要讓大家驚艷,原來雨季的野味如此美味!林秋月更厲害,她把過貓切碎、川燙再捏一捏,就變出一盤有農村含意的「冬藏」。

沒有可以一起做菜的地方,沒關係!社區媽媽們化整為零,把自己家當作中央廚房,分頭做菜後再送到活動中心供大家享用評分。社區媽媽們的創意和用心,讓每個人的盤子裝得滿滿滿,不管男女、無論老幼,大家大快朵頤,吃得不亦樂乎!

真正的生態旅遊跟大眾觀光,有很大的不同,從龍水里和里德村的學習摸索,到社頂部落的現行制度,可以清楚看到,生態才是生產與生活的核心。一般來說,想到南台灣的恆春半島,不外乎是墾丁、人潮和沙灘,然而,其實還有更多美好。龍水里的茄苳樹和土地公,湧泉、水圳和稻田,里德村的落山風,山徑和欖仁溪瀑布,社頂部落的森林和梅花鹿。在這些地方,自然和人,息息相關、互相依存。台灣南島上不靠海的這一方,正默默地散發著屬於山的芬芳。

集數
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