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面鷲的天空|從獵鷹到賞鷹

採訪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志昌

墾丁國家公園的解說員蔡乙榮,十年來和往常一樣,站在望海的高台上,如同飛機塔台的領航員,手持望遠鏡遙望海面,等待這一波波橫渡汪洋大海的過境猛禽,安然降落台灣陸地。

秋末十月,一群來自北方的猛禽過境恆春半島,數以萬計的鳥群數量,展翅遨翔在蔚藍晴空。這群渡海猛禽之中,有體型較大的蒼鷹,數量繁多的紅腹鷹,以及受人矚目有國慶鳥之稱的灰面鷲。

灰面鷲產地分佈在西伯利亞,中國東北及北韓等地,每年一到秋末,由各處匯集到日本九州,開始南遷旅程。由於灰面鷲每年春、秋二季過境台灣,因此也有「清明鳥」、「國慶鳥」的別稱。

在這短暫過境期間,也成為愛鳥人士賞鳥的最佳時機。但是,灰面鷲南行的天空下,並非一路順遂,夜晚的灰面鷲,警覺性降低,容易成為獵人的目標。「南路鷹一萬死九千」,這句諺語說明早期獵殺灰面鷲的慘烈景況,早期生態保育觀念並未普及,過境候鳥遭到大量獵殺,除了部分成為食物之外,姿態威猛、羽色豔麗的灰面鷲更成為市場的最愛。

台灣南端的滿州鄉,經濟情況並不富裕,強烈的東北季風,不利農作物生長,居民多數依賴種植牧草維生,農閒期間則打零工賺取生活費用。為了扼止獵殺灰面鷲,提升國人的保育觀念,十年來每到十月,蔡乙榮等愛鳥人士,年年在恆春的高台上「數鳥」,計算渡海來台的候鳥數,希望透過族群數量的統計及解說,讓人們瞭解灰面鷲的珍貴。

十年過去,法律禁止獵殺猛禽,也讓更多人開始欣賞灰面鷲的展翅風采。其中最大的轉變就是早期的獵鷹人,現在都成為護鷹的巡守隊。當初獵鷹,現今護鷹,每個護鷹巡守隊員都相當清楚盜獵者的手法及行蹤。巡守隊的成立,同時也象徵著灰面鷲等猛禽保育觀念有著重大的進展。 

今年十月,在滿州地區,舉辦賞鷹活動,希望透過賞鷹人口的增加,讓大家珍惜台灣的生態資產。另一方面,也希望藉由活動的推廣,打開滿州地區的觀光發展,讓當地居民能夠不再獵鷹,依賴賞鷹活動而改善經濟。 

將近兩個月的賞鷹期,吸引上萬民眾前來,欣賞高空鷹揚的美景。而會場中,透過親子遊戲,教育參加的民眾,生態的美麗與珍貴。當獵槍聲轉變成驚呼聲,灰面鷲等猛禽的渡海悲歌,就能不再哀鳴,讓人與鳥之間,取得一個和諧的共生線。

集數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