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金門?

採訪 陳佳珣
攝影 陳添寶

金門,這個前線戰地角色的島嶼,隨著民國81年的戰地政務解除和82年開放觀光後,而有更開闊的發展空間。開放觀光後的十年,金門人又是如何看這十年的發展呢?

金門,這個國軍戍守戰地前線的島嶼,走過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民國81年戰地政務解除,軍管時期的桎梏逐漸鬆綁。隔年,金門開放觀光,更開闊的發展空間,各項建設也開始啟動。

從前軍管時期的限制,雖然有種種的不便,卻讓金門的生態、環境及景觀得以保存;相形之下,現在的許多開發建設,卻一直在破壞金門的資產。例如:金門最長的溪流-浯江溪加蓋作停車場使用,使溪流不再是溪流,停放的車輛更是寥寥可數。

而遭受破壞的不僅是溪流,位在浯江溪口右邊的海濱休閒公園,原本是廣闊的紅樹林,為了解決廢土無處傾倒的問題,這片生產力旺盛的紅樹林就此被掩埋,官方單位還彰顯把這片傾倒廢棄物的土地,「建設」成海濱公園的政績。

另一個不解的「建設」就是環保公園,縣政府向中央單位申請經費,將原是開採瓷土後的荒廢礦區興建成公園。原本蓊鬱的森林被開採後,土地的地形地貌大幅改變,大規模的興建過程破壞生態環境。民國88年,丹恩颱風橫掃金門,環保公園受損嚴重。

在鳥友的眼中,金門是賞鳥的天堂,西海岸寬廣的潮間帶以及田間的水塘、蓄水的湖庫,都是提供鳥類棲息覓食的空間,但是這些年來的開發行為,卻讓鳥類的豐富度降低。像是莒光湖就因為開發的影響,面積減少三分之一,隔離的綠帶消失,其他許多湖庫的水泥鋪面,讓原本豐富的生態環境單一化。

除了生態環境的危機外,金門的文化與傳統閩南式聚落的保存同樣面臨困境。金門的觀光資源包括三個層面:第一是戰地特色、第二是閩南的文化、建築與史蹟,最後是島上的自然生態景觀,但是這些資源的消逝,卻是金門人共同的感受。

從前軍管時期的限制雖然有種種的不便,卻讓金門的生態、環境及景觀得以保存;相形之下,現在的許多開發建設卻一直在破壞金門的資產。例如浯江溪加蓋作停車場使用,使溪流不再是溪流,停放的車輛更是寥寥可數;環保公園內模仿各村落的風獅爺,而不是讓遊客實地到村落裡認識風獅爺在每個聚落的文化意涵,這樣只不過是以廣大的建物彰顯政治人物對地方的建設,但是真的是地方需要的建設嗎?而且這個「建設」完工多年至今尚未驗收通過。當各個地方都如火如荼的在建設金門時,真的是在建設金門嗎?

「建設」金門的迷思,有讓金門更好嗎?開放觀光十年,是該認真檢視這十年的發展,以及思考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地點
集數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