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因為沿海倭寇、盜匪猖獗,所以在金門設立千戶所派兵駐紮。由於整座城高聳臨海,是扼守福建漳州、泉州的門戶,因此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稱,「金門」的命名就是由此而來。可惜的是,金門城的城牆與城門,在1949年被國軍拿去用做軍事工事,現在只剩下一些遺址。
雖然金門與台灣同樣是閩南文化傳播的區域,但是歷史的發展脈絡卻不相同,其中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金門曾經歷過一段海外移民史──因為島上生存的壓力,以及列強在南洋開發的勞力需求,1840年代起,金門人紛紛從廈門前往南洋,開啟了金門的出洋史。
雖然金門與大陸東南沿海的村落同樣都經歷了僑鄉的歷史,但是因為與福建廈門僅隔著一水相望,不知道是地理的特性或是歷史的宿命,金門經常成為各朝代轉移時,前朝退守的基地。明朝鄭成功以金門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後來金門又成為反共復國的前哨,對金門來說,每經歷一次歷史的轉折就烙印下一次傷痕。
1956年至1992年,金門實施戰地政務政策,雖然軍事管制時期限制了金門的發展,卻也使得金門的生態環境並未遭受破壞,傳統風貌得以保存,加上戰地的特色,從1993年開放觀光到現在,一年吸引超過四十五萬名觀光客慕名而來,但是對生態環境的威脅也漸漸浮現。
處在兩岸的政治局勢下,三通議題尚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也不是金門自己能夠決定的,但是可以確定一點,金門島上的特色永遠是它最珍貴的資產,希望這些資產能夠永久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