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委會規劃中,中長程推動產業提升,加強競爭力,近程則對生產過剩、無法競爭的產業,輔導休耕或轉種綠肥。然而,稻農休耕種植綠肥,菜農卻成無辜受害者。休耕、轉種綠肥的政策,讓有心種植的農民深感不平,深深質疑這種政策的可行性,甚至成為相互欺騙的遊戲。縱使農民對休耕、轉種綠肥的政策有著各種意見,但是對於既定政策,地方農業單位也只能貫徹命令。
農地休耕所引起成的反彈,成為政府面臨的棘手問題之一。但是面對來勢洶洶的WTO,更大困難是在原有的農業結構下,如何進行農會改革,來抵抗海外的農業大軍?打破農會區域性格,建立產業聯盟,革除以往農會只重放款,不重推廣的習性,讓農會發揮應有功能,成為在這波因應方案中,政府推動的重點工作。
WTO時代來臨,讓農業不能只是田裡的耕種,品質的提升、市場的擴大市場都是重要的工作,如何找出台灣特有且具競爭力的作物,成為面對國外農產大軍時,台灣的秘密武器。其中,在台灣農業體系中,農業改良場長期扮演研發工作,將研究成果轉移民間,讓種植的作物產生市場效益。農委會也撥有專款,協助各地方推動農業休閒,透過一鄉一特產、一鄉一節慶的方式,將農業、休閒與文化結合起來。
台灣的農業問題,並非WTO來臨才發生,農業體系長久低迷,WTO時代的來臨,只是讓問題更嚴重。二年後,新回合談判即將展開,政府彷彿必須要在這二年內,解決二十年的農業問題。競爭年代的來臨,在政府保護傘去除後,彷彿只有具備新觀念的農民,才能在這新時代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