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台灣農業,在收購、補貼等政策保護下,如同出世一般,遠離國際競爭,迷濛之中,絲毫不知風暴即將來襲。
2001年,台灣正式加入WTO之後,就像入世一般,所有限制、保護措施,必須逐漸解除,國外農產品將在平等貿易的精神下,進入台灣市場,所有的競爭都無可避免。在農業體質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面對國際與中國大陸的競爭,台灣農業是否如同黃昏,即將進入寒冷的冬夜?
雖然加入WTO,不僅讓民眾享受價廉物美的國外蔬果,更創造蔬果貿易的無限商機,但也讓台灣的農業面臨強烈的衝擊。國外蔬果銷售台灣,不僅挾帶成本低廉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有著現代化的貿易、運輸、倉儲、行銷等技術。除了稻米採限量進口,花生、糖等二十二類農產品採關稅配額進口,蘋果、桃子等十八種農產品,則將完全開放自由進口,對於台灣農產品的小農生產與傳統行銷,形成莫大壓力,定位市場成為重要的課題。加入WTO對台灣農業的衝擊,形同四次賀伯颱風的損失,這樣的結果不僅可能改變台灣的農產品市場,連帶也影響到農業結構,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稻農。
但是稻米產業的危機,並不只是國外稻米的開放進口,另外台灣國內長期對稻米、蔗糖所實施的保證價格、保證收購等補貼制度,都在國際要求之下,面臨削減或取消。在開放進口以及削減補貼的雙重壓力下,預計國內稻作面積將有五萬公頃必須休耕或輪耕,許多稻農也將面臨被迫轉業的危機。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農業競爭,已非單單是低價傾銷,更嚴重是在加工與經營上,中國大陸以廉價的勞力以及技術的取得,在兩岸加入WTO之後,將會重創台灣農業的未來。
農民們辛勤的工作,總是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但是在國際競爭之下,一分耕耘,不一定會有收獲。台灣農業的未來該如何走?WTO前夕,台灣面臨著一場空前的農業風暴,但在風暴中,也展現出台灣農業的生命力,將要開創出台灣農業的文藝復興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