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蝴蝶生態產業30年的吳佩均,於民國87年和股東合開了東南亞最大的美濃蝴蝶農場,卻在開幕半年後結束營業。現在他回到自己的蝴蝶園,全力推廣生態教學。
半個世紀以前,台灣曾經是世界蝴蝶標本的供應中心。巔峰時期一年的外銷量甚至多達1,600萬隻標本。吳佩均是蝴蝶產業的受益者,將人工復育特定品種的蝴蝶,輸出至世界各大蝴蝶園。民國79年創下民間產量10萬隻的紀錄,是當時全世界需求的2/5以上。
石油危機導致匯率升值,加上第三世界復育蝴蝶的技術提高,以外銷為主的蝴蝶產業逐漸失去市場。民國82年,吳佩均轉型做生態教學,讓小朋友可以親手觸摸昆蟲,打破只能看不能摸的傳統教學方式。
遊客人數持續增加,農場卻無法經營,要營造出2萬隻蝴蝶在佔地1,500坪的網室翩翩起舞的景象,需耗費難以估計的心血。農場的失敗,是生態教學與商業利益導向拉鋸的結果。
吳佩均體認到推廣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除了主動提供技術支援給高雄美濃鎮吉洋國小的蝴蝶教學園,也積極地協助同業。「要保護蝴蝶或其他動物,最重要還是棲地的改善。」他希望能透過教育,讓民眾和蝴蝶建立更友善的關係,給蝴蝶更好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