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地區新興的旅遊景點,除了關山的親水公園及自行車道外,還有池上的油菜花和環鎮自行車道,不過在這些觀光景點之中,還藏了一個讓池上人心痛了十年的故事,那就是和整個池上農村景觀格格不入的大坡池。
大坡池的故事,開始於台灣國民旅遊市場,蓬勃發展的70年代,民國74年台東縣政府擬定了大坡池風景區分區發展計畫,在28公頃的大坡池溼地範圍內,就有多達62項的開發建設項目,歷經整個80年代的分期建設工程,總繼投入4億多元的開發經費之後,大坡池逐漸呈現了現在的樣貌。
當初期待大坡池風景區建設完成,就能為沒落的農村地區,帶進觀光的人潮,經過池上鄉民多年的檢驗,證實全然失敗,然而和以往相當不同的是,池上鄉民對大坡池風景區建設案,已經從街談巷語的不滿與抱怨,提升到公共議題的層次,成為積極的行動參與。
鄉民或許還沒有想到在環境生態遭受破壞之後,如果從觀光的角度來看,池上鄉全面施行自然農法的萬安社區,秀麗的農村景觀,以及豐富的農業文化,正是轉型為休閒農業區,同時也是在面對世界貿易競爭時,最有利的武器。
2002年2月,經過規劃會議中的討論以後,大坡池讓鄉民引以為憾的堵塞斷層湧泉人工島的問題,從規劃單位到鄉民,已凝聚移除的共識,萬安社區的有機農業正萌芽茁壯,其他社區也準備跟進當中。
從過去的活水到現在的死水,大坡池的命運反映著台灣的環境,也反映著池上鄉的農業經濟,鄉民說早期大坡池的農作,主要以筊白筍、菱角、荷花等水生植物為主,鄉民們試著以多元的思考,規劃大坡池及池上鄉未來的可能性,自然的淪陷與自然的復興,在大坡池留下頂天立地的見證。
在自然美景是為了服務觀光的年代,大坡池就像各大風景名勝地點的縮影,台灣的自然環境,歷經國民旅遊年代,無所不在的工程荼毒之後,終於也邁進回歸自然的生態旅遊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