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的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是台灣北部最重要的候鳥棲息地之一,也是國際保育人士所認定亞洲重要的濕地,這座水鳥保護區的成立,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蘇澳反火力發電廠的歷史。
1988年,台電計畫在蘇澳設立火力發電廠,無尾港地區年輕的世代組成反火電聯盟,經過多年的抗爭,最後終於以「保護雁鴨」的名義,要求政府依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劃設了全台灣第一座「水鳥保護區」,也迫使台電放棄火力發電廠開發計畫。然而,當保育與開發的攻防戰落幕之後,人與鳥之間的戰爭卻緊接著開始…。
為了化解農民對水鳥保護區的反感,一群曾經參與反火電的年輕人組成「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希望兼顧水鳥保護與農民利益。為了改善雁鴨侵害農田的情形,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從1997年起展開「食源計畫」,在春耕期間撒下大量的稻榖,希望雁鴨能停留在保護區內,不要損及秧苗。但「食源計畫」終究只能替農民解決暫時的鳥害,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無尾港保護區內環境日益惡化,大量的雁鴨到私有的農地覓食、破壞農作,導致人鳥的戰爭越演越烈,每年在保護區外圍農田遭農藥毒死的雁鴨數量有增無減。
水鳥保護區的使命就在保護水鳥與棲息環境,如今水鳥卻在外圍農田中毒死亡,對保護區形成莫大的諷刺。究竟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出了什麼問題?原來,當初政府在劃設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時,只有將102公頃的公有土地劃入範圍,核心區的私有土地卻遲遲沒有劃入。對無尾港溼地的地主來說,多年來不但等不到土地徵收,想要辦理休耕或轉作,還因為法規的衝突受到刁難。農民為了申請轉作補助,必須放乾田裡的水讓田菁生長,才能達到生長面積七成的規定,但水放乾之後,鳥類又無法棲息,違反保育目的,相互的矛盾規定不但造成農民的困擾,更突顯出保護區沒有完整的管理對策。
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前理事長陳燦南指出,這幾年無尾港溼地有加速「陸化」的趨勢。縣政府為了保持保護區內河域的乾淨,不讓布袋蓮進入保護區,在河道中央釘木樁、拉起圍網,使原本順暢的河道被阻隔成兩三截,加速濕地的淤積。溼地陸化,底棲生物減少,候鳥的數量也跟著越來越少。廢除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行動聯盟召集人許訓評認為,人為因素是形成無尾港濕地的關鍵因素,但是在現有野生動物保育法的限制下,政府以消極無為的方式經營溼地,無尾港溼地必定急速惡化、消失殆盡。
水鳥保護區設立十二年,當年積極投入反火力電廠,支持成立水鳥保護區,想要為家鄉打造一個美好願景的青年,如今已經步入中年,面對政府部門十二年來無所作為,他們掩不住內心的失望。許久許久沒有出現的抗議標語、布條,又重新豎立在保護區的範圍內,這一次是為了廢除有名無實的水鳥保護區!
五月十九日,縣政府在取得無尾港所有地主的同意書之後,徵收濕地核心區的私有土地已經不再有阻礙,接下來就是好好規劃無尾港溼地今後的方向,建立一個完善的經營管理機制。
從反對火力電廠、催生水鳥保護區,到廢除水鳥保護區、催生自然公園,十多年來,無尾港的居民企求的不是空洞不實的保護區,而是人與鳥共生共榮的家園。
在台灣,保護區內含括私有土地是普遍存在卻又難解的問題。從宜蘭雙連埤溼地因為土地徵收問題,導致地主與縣政府衝突不斷,0溼地生態遭殃,到花蓮嶺頂自然保護區因土地開發,十多甲海岸私有地遭到怪手移平,到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十多年來溼地環境惡化,候鳥飛進農地覓食而大量傷亡,在在突顯出保護區缺乏有效的經營管理機制。在地狹人稠的台灣,生態保護區往往與居民的生活範圍重疊,如何消解保護區與當地居民的衝突對立,讓在地居民能認同、參與保護區的經營規劃,才是保育的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