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八里

採訪/撰稿 于立平
拍攝 陳忠峰、葉鎮中
剪輯 陳忠峰

渡輪,從淡水河的對岸行駛而來,擁擠的渡船頭又來了一批觀光遊客。曾經八里渡船頭是北台灣最早的渡口之一。

一批批的先民從這裡上岸,在島上開疆闢土。曾經搭渡船必經的八里老街,如今成為遊客必來購物的商店街,而以前燃燒數十次的垃圾場,也改造成遊客最喜愛的左岸公園,就連十三行博物館旁邊的八里污水處理場,都漆上十三行遺址的代表圖像,諷刺的訴說著八里曾有的荒謬故事,從八里的變遷,可以看出人的價值判斷,決定土地的命運,當「左岸」成為八里的代名詞之後,她風華再現,八里的過去似乎被遺忘在時光中……

來到左岸公園,放眼望去,一輛接一輛自行車,在步道上來回穿梭,遊客們享受著海風的輕拂,旁邊不起眼的角落,一群老人家聚集在水興公廟前,拉著胡琴吟唱古調,主唱的阿伯穿著中國服的上衣,腳下卻是牛仔褲球鞋,阿伯的服裝就像是現在的八里,在傳統與現代之中,試圖融合出一曲獨特的音調。

如果你問八里人,以前和現在最大的差別在哪裡,他們一定會回答「遊客好多」,近八十歲的阿水伯淡淡說:「人多熱鬧就好」。阿水伯住在挖仔尾,那是一座只剩三十多戶的小漁村,因為左岸親水公園的規畫,小漁村聲名大噪。現在每到假日,挖仔尾濕地上滿是捉螃蟹的人潮,長期在挖仔尾濕地觀察螃蟹生態的賴榮孝老師擔心的表示:「退潮時是螃蟹們出來覓食的時候,遊客卻也是利用退潮到潮間帶玩,現在挖仔尾的螃蟹都不能安心的出來吃飯了。」

也是八里人的林一宏老師,早期曾參與左岸的規畫,他認為以遊客以觀光的觀點來講,「左岸」是成功的,但是對於居民與生態而言,或許還需要再加把勁。其實許多規畫理念是好的,當要做的時候,仍有些許的落差,他們也希望花了五億多元打造了淡水河左岸,重現八里的風華,但也別讓自然的淡水河左岸不見了。

以前八里有什麼呢?有垃圾掩埋場、有污水處理廠、還有焚化爐,這些都市人不要的設施,通通給了八里。 現在八里有了左岸公園、十三行博物館、咖啡館。當重新界定之後,八里就像一座上升的城鎮,時光走過,淡水河河水依舊悠悠的流。八里一直都在這裡,只是人們的判斷,決定了她的未來。

集數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