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不垮的農民

採訪 宋玉琦
攝影 朱孝權 彭耀祖

WTO對盛產水果的台中山城四鄉鎮(東勢、石岡、和平及新社)農民是個恐怖的大怪物嗎?兩年前在山城遭受過九二一災變的農民們,在長期面臨國內的經濟不景氣與台灣即將入會(WTO)的市場轉變,會如何因應?同時台灣的農產品具有哪些優勢可以進駐國際市場?本集將由數位農民(劉耕銘、林月霞及曾榮滿)現身說法,提出網路行銷可能是一個機會,降低銷售成本,鞏固國內市場;而生化科技技術也可以運用來與進口產品抗衡。然而最重要的是,主政者與社會大眾是不是能夠超越經濟的生產價值,來看待我們的農業政策,反省我們對土地的操作。以上問題將在本集有深入的探討。

從高處俯瞰,大甲溪和大安溪環繞的山城,就是早年豐原人稱的東勢角。這東勢角包含了石岡、新社、東勢、和平以及苗栗的卓蘭。而這一帶的居民也大多數聚集了從大陸潮洲來的、操著大埔腔的客家人。

日據時代,伐木興盛,東勢這地方還一度被稱為寮下。林業衰退之後,這裡因為地理和氣候上的特殊,逐漸孕育了各式的水果,成為台灣中部的重要水果產地。然而,台灣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已經談判了十一年,日前在中國大陸獲准入會後,台灣也即將進入這個戰場。

面對著馬上就要來的挑戰,農友們憤慨地激論著口感與成本的問題,這一次可不是單一方面的想法,就可以解決眼前棘手的問題。在全球市場自由化的大前提下,消費者有選擇物美價廉的權力,而廠商更是要在這個競技裡卯足了勁,鞏固市場。兩年前,在山城遭受過九二一災變的農民們,在長期面臨著國內的經濟不景氣,與即將入會的市場轉變,會如何因應呢?

問題是存在的,但是當我們在面對WTO以及本地的天然災害時,能不能換個角度去思考?那就是超越經濟的生產價值,來反省我們的農業政策,反省我們對土地的操作,對土地是欣賞,而不是剝削。

在和平鄉曾榮滿的果園裡,我們看到了這個例子。曾榮滿承襲父親曾金雲的生活哲學,在他們的觀念裡,土壤要休息、作物要換種,沒有哪一項產業沒有風險,也沒有哪一項作物會有永遠的好光景,順其自然,一切自然舒服。

集數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