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水殘流(下)

沒有水這件事,關係著松柏村的存亡。 民國六十八年水果開放進口以後,原來有十八戶的松柏村,地利日漸枯竭,水果的經濟價值愈來愈低,使得願意留在山上工作的年輕人愈來愈少,現在住在松柏村的只剩下三戶不到十個人。

1970年左右,梨山地區滿布果園,當時規劃水管管路,主要的考量是果園用水量少,後來逐漸轉型為菜地,約有250至300公頃,身為管理者的福壽山農場,為了用水、水土保持與水庫水質的問題,必得限制菜地的擴張。另外也實施有限度地供給水量,以避免菜地無限制地增加。

梨山地區的問題,不只是生態問題,同時也是社會、經濟以及人民生活的問題。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金恒鑣說明,早期為了安置農民,在短時間裡考慮出來的政策較為粗糙,未能考慮到更長遠之後土地使用權的轉移。因此,整個梨山地區有三分之二是包商經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才是自耕農,包商以量制價的目標,背後存在著用水量、水費、土地使用以及權益等問題。

以水費為例,福壽山農場以面積核算水費,並且負責修理水管、提供用水,水費分為果園與菜地兩種收費標準,以一年計,果園一分地五百元,一甲地五千元,菜地用水量較大,一分地2,500元,一甲地20,500元。以面積收取水費的方式,突顯菜地用水更多卻仍收取一樣的費用,水費以及其他差異造成的衝突,加上包商並非當地居民,因此受到的衝擊並不深遠。

然而增加一條管路,工程花費必得上億,並不符合經濟效益。梨山地區水源不夠的問題,政府若未能繼續投資用水設施,菜地也將無法繼續下去。農委會參事訪何偉真提出農業下山政策,現在的經濟誘因已經比以前大為減少,加以人力老化,尤其是加入WTO之後,盛景不再可期。政府必須徹底檢討早期梨山地區土地的編訂以及如何獎助?以維持居民生存的權益。

集數
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