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臺灣社會仍處在經濟貧困之際,梨山地區,這個大甲溪上游的原住民聚落,因為蘋果和水梨的種植而富甲一方,當時平均國民所得不到二千美金,梨山地區卻到處看得到高級進口轎車往來穿梭。1979年放寬蘋果進口,梨山地區的命運開始有了變化。
泰雅族人稱土地為『勒嗨漾』,日治時代,日本政府為了正當取得原住民的土地和資源,劃設了所謂番人所要地,即山地保留地的前身,明文規定土地歸國家所有,原住民只有土地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國民政府來台後沿用日本人的理蕃政策,更在1960年明定平地人民非經核准,不得使用山地保留地。
隨著中橫公路的通車及高冷蔬果的開發成功,豐厚的利益誘導之下,吸引大量平地資本上山,造成日後原住民保留地的非法租斷及買賣的問題。199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臺中縣和平鄉境內約有6,675公頃的原住民保留地,其中多達三分之一的土地分別隸屬於退輔會、臺電公司、林務局等八個官方單位,而由平地人使用的保留地,保守估計也有3000公頃,實際上由當地原住民所使用的保留地不到22%。
梨山地區高冷蔬果的栽培除了引起坡地濫墾、土石流失的危機外,更直接威脅德基水庫的安全與使用年限。1984年,政府打算強制收回土地,遭到農民激烈抗爭,雖然只收回七十公頃的土地,但是政府收回土地的陰影,一直存在於當地原住民心中,又面對果樹價格一年不如一年,當地泰雅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卻看不到未來。
最後唯一可以保守的是這塊土地,老人家對勒嗨漾有割捨不下的愛,希望孩子可以在祖先留下來的這塊土地過活,即使現在的生活與過去的繁華相去甚遠,卻不能放棄對土地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