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大路(上)|不停鏟土,倒退、前進的中橫公路 

921地震後,中台灣的地貌面目全非,沿著大甲溪興建的中橫公路,路況毀損嚴重,強震後,路基流失、落石不斷,谷關段的工程人員在落石如雨下的情況,每天日夜不停地趕工。谷關工務段的段長錢伯冠在16年前即遭土石掩埋,16年後,又在12月4日遭落石擊中頭部與腰部。梨山地區的居民,平常即仰賴著中橫輸運蔬果,路不通對於這個大部分依靠蔬菜水果維生的梨山村,以及天祥一帶仰賴觀光產業維生的居民,影響甚鉅。

1999年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中臺灣的地貌面目全非,從谷關至德基段的中橫公路,沿路山崩地裂、飛沙走石,是這次臺中和平山區災情最慘重的路段。在餘震不斷,落石滾滾的情況下,谷關工務段的搶修工作顯得更為困難。阻礙搶修的因素,在於中橫公路是一條帶狀道路,只能從谷關端與德基端兩個工作面下去搶修,無法再增加工作面。再者山路必然沿線有很多隧道,所有隧道的進出口全部都被坍方大石頭整個埋住,機械至隧道裡面,一鏟一鏟地挖土、後退、倒掉,再進來。

以二十世紀梨與蜜蘋果聞名全臺的梨山,在水果產期總是擠滿了商人與遊客,中橫公路就像是梨山的經濟輸送臍帶。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隨著承載著大批觀光客的路坍塌了,梨山成了人煙罕至的寂靜山城。如果中橫公路沒有搶通,對外必須繞一段很長的距離,一是從宜蘭到臺北,或者是從南投至臺中市。

早期中橫公路的開闢有三重意義,為軍事需要、交通需要以及觀光事業。另外梨山地區非常適合種植高山蔬菜、高山果樹,增加當地原住民的收入,並改善經濟環境。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副教授紀駿傑認為當沒有路的時候,確實需要路,可是當路已經這麼多了,真的還需要這麼多的路嗎?然而開闢的動力,大部分還是在於經濟的力量。

臺灣的道路系統是伴隨著經濟發展衍生出來的,這也被視為是一項政績。泰雅族作家瓦歷斯.諾幹以原住民的角度來看,認為道路開發正面的影響是快速地拉近了山地與平地之間的距離,以及物資的流通,但是骨子裡真正牽涉的問題,在於兩方面的經濟發展程度是不一樣的,因此連結起來的時候,一定會產生很大的衝擊。

整個中橫公路開通了以後,有幾點比較重大的影響,一是大量退除役官兵進駐在山區沿線,包括福壽山農場,二是經濟快速發展,促使原住民享受經濟的成果,另一面則是面對經濟發展以後的社會轉變,讓他們無所適從。瓦歷斯.諾幹認為它就像一把利刃,切開了原住民的社會,然而原住民還沒有能力去掌握,以梨山環山地區為例,富裕十年以後,恐怕接下去就要貧窮五十年。

地點
集數
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