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水殘流(上)

松柏村,民國四十九年中橫開通後,退輔會為了安置退除役軍官,在路的兩側從事農墾工作的第一個村莊。經過朋友引介,王金聲帶著妻子與小孩來到梨山,領了退輔會給的二甲地,開始拿起鋤頭在山坡地上種下了一株株價錢如金的蘋果樹,期待更美好的生活。

梨山地區為國有林時,水源涵養豐富,直至1960年,中橫公路通車後,為了安置退除役軍官,退輔會在公路的兩旁進行屯墾,所建立的第一個村莊為松柏村,開始改為種植果樹與蔬菜,地表變得乾淨,卻不利延緩水下移的速度,加以頻繁地翻動土壤,造成梨山地區的用水持續缺乏。

早期松柏村多為果園時,經常保持有水,漸漸改為菜地後,福壽山農場水利會技士蔡阿得說明,用水量變大,福壽山農場的固定水源無法繼續供應。梨山地區的水資源,第一個走木蘭橋,再來是從華崗合歡溪下源頭引水過來,除了這兩個水源,其他斷斷續續的小水源,像是山澗的水,各家必爭。目前各戶從華崗引水,工程花費即將近兩百萬,之後還有維修、巡視等事務,例如石頭滑落、水源被切斷,需要的成本與人力也是一大負擔。

農委會參事何偉真認為,梨山地區的水果受到進口影響,成本已不合算,而蔬菜的問題更是多於果樹,必須覺醒的是,我們與土地共存共亡,如果土地沒有了,或是水源不再足夠,如何在那裡生活?梨山地區的地滑與農業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徹底檢討,而且刻不容緩進行改變的時候了。

森林是水的故鄉,但是山坡地大量的開發,原本翠綠的山林體無完膚,水失去了屏障,使水源枯竭,而土地失去了水的潤澤,大地無力的喘息,人們想到的卻是如何在最後的關頭,把握最後的獲利時機,現在松柏村居民該怎麼面對失水的土地,如何走向他們的未來?

集數
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