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對台灣本島的島民來說,雨水似乎來得多了些。雨水不再是上天的恩賜,而是夢魘的開始。然而看在澎湖地區居民的眼裡,卻是一次又一次的羨慕與失望。根據統計今年澎湖地區到目前累積的雨量,只有往年的一半不到,而三個重要水庫的蓄水量已經不足以應付當地的用水。
為了維持水量的穩定,並為冬季的旱季做準備,自今年六月十三日起自來水公司協調台灣地區,以三天兩航次的頻率,從高雄運水到澎湖,供澎湖地區使用。然而,這樣治標不治本的解決方式,還是沒有辦法完全解決澎湖地區水源不足的窘況,自來水公司的送水車仍必須隨時待命,提供送水的服務。
由於水源狀況不穩,蓄水池及水塔不僅成為澎湖地區每一家戶的重要建設,而密佈各地的水井,也已經成為澎湖當地人文景觀上的特色。然而光復以後,隨著人口增加,用水量也隨之激增。為了滿足用水的需求,幾乎每年都要開鑿深水井,但是用水量與日俱增的結果,導致澎湖深層地下水源,儲存量急遽下降,同時也使得水質發生鹽化的現象。
同時,澎湖地區近年來大力發展觀光,讓原本水資源不甚豐富的澎湖地區,供水情況也更加吃緊,相關單位在進行水資源規畫工作時,往往只以固定的人口做為計算標準,忽略了流動人口的用水,可能對一地水資源分配使用的影響。觀光雖帶給當地居民新的商機,卻也讓居住在此的民眾對將來的生活感到憂心。
澎湖金門地區的居民們,對於缺水的種種不便都記憶猶新,也體認到水不是自來,而是要去珍惜去節約。如果單純的以消費的觀點看待水資源,對於水資源的永續利用而言,是相當危險的一種思維邏輯,民眾本身的用水觀念,會影響水資源的利用,而政府單位對於台灣地區整體水文狀況的掌握,以及水資源的有效經營管理,是水資源能否永續的關鍵。
在人類過度的開發之下,全球的氣候面臨重大的改變,許多地方不是水太多就是水太少。對這幾年的台灣來說,雨下的不少。淹水的災情不斷傳出,但是,如果島民們對於水資源仍以輕忽的態度看待,有一天不是老天不給水,而是我們自己斷了水,自己了結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