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開發】築水|水壩與水庫興建對環境的影響

過去,對於水資源的管理,興建大大小小的水壩是我們慣有的解決方式,為了合理水壩的正當性,相關單位總是宣稱可以為地方帶來好處,來消弭當地居民的反對,強化非當地居民對水壩的認同。然而,經過這數十年,當初的說法在住民的眼中,卻成為了謊言。

以出產椪柑、葡萄、高接梨聞名的石岡鄉,是一個以客籍人士為主的純樸農村,因為先民在滿布石礫的坑谷口建庄而得名。1970年代,為配合大甲溪開發計畫,境內興建了石岡水壩,以解決大臺中地區用水問題。過去被視為帶動發展的建設,肩負著觀光、灌溉以及工業用水的功能而開發,如今卻被當成是地方發展的絆腳石。

其上游因為德基水庫的興建,世居大甲溪旁的泰雅族人,1968年被迫遷往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坡地上,是為佳陽新村,從此離水而居,原本滿心歡喜住進政府蓋的水泥房屋,倉促地進行遷村計畫,因陋就簡的房屋處處裂痕,九二一大地震後,更是雪上加霜。然而大梨山地質滑落與崩塌的問題,更直接威脅著水庫的安全與壽命。1976年,為了保護水庫,訂定了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等相關法規與措施,卻造成當地居民與水庫當局的對立衝突。

過去管理單位對於水庫的問題,重視的是如何提升水資源的使用效能,著重淤積與水質的改善,對於壩體的安全問題,在沒有立即危險的狀況下,雖有五年一次的大型安全檢查,但是對於壩體與外在環境互動的關係,還是不夠重視。逢甲大學土木學系教授許澤善認為,如果大地震引發大型滑動,從德基水庫、青山、谷關至下游的石岡水庫,將連續潰堤,那麼水庫的壽命就只有一次了。

九二一大地震過後,為了解決中橫公路修護的燃眉之急,大量崩塌的土石,一車車地倒進大甲溪山谷與水庫中,公路一段段搶通了,但是當雨季來臨時,這些淹沒的土石是否將引發另一場大地的浩劫?

地點
集數
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