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育」關鍵字
失落的櫟林王國|台東安朔殼斗科植物的消失警訊
台灣有百分之六十的面積,覆蓋著森林,有生長在高海拔的針葉樹,也有低海拔闊葉林,殼斗科植物就是其中代表樹種之一。以殼斗科為主的森林,被稱為櫟林,大多分布低海拔地區,農業開墾與造林,已經所剩無幾。在台東達仁,有一片曾經遭受人為干擾的殼斗科森林,難得逐漸恢復成原始林樣貌,然而這片最後的櫟林,也面臨消失的危機……
【文章】新森林運動-讓台灣人成為山的子民
近日,行政院宣布了「山林解禁」五大政策,開始要鼓勵人民親近山林,鼓勵孩子冒險、探險及溯溪等活動,贏得了山友與各界的掌聲,這確實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如何避免加重消費自然的疑慮,需要好好討論「山林教育」的內涵和執行,才有辦法落實蘇貞昌院長在記者會所標舉「向山致敬」的精神。 除了目前提出的「登山能力與自主管理、無痕山林」之外,筆者認為,應該讓登山不只是登山,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
護山 | 用生命守護山林的護管員們
他們在崇山峻嶺間值勤,站在保護森林的最前線… 遊客眼中稀奇的景象,是金國和與同事的日常。這裡是南投縣濁水溪與丹大溪的匯流口,殘存的橋墩是孫海橋遺跡,它在2004年毀於敏督利颱風,行政院決定不再復建,林務局護管員要前往丹大林道巡視,必須以流籠橫渡。 丹大,位在中央山脈深處、台灣的心臟地帶,是布農族卡社與巒社的祖居地。兩位布農族人,以護管員身分,守護祖先曾活躍的山林。血液裡那份對山野的熟悉,...
環境運動沒有逗點,只有往前|訪柯金源導演想要照見的未來(下)
為何片子最後拉回很多現在的事件,用意是…. 為了前後對照,我想要知道,當年大家努力爭取保護留下的環境,後來是如何規劃的?又往哪裡走了?甚至是否正面臨不同利益思考的拉扯,比如國光石化和濱南工業區,這麼多年來,還是持續面臨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益的老問題,我也很擔心未來的方向會走偏了,所以想去檢驗與前後對照,當年大家極力倡議保護下來的環境,該怎麼使用?目前又遇到那些困難?正好讓大家再一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