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宗坤穿梭在棉花田當中,就像走在綠色迷宮一樣,幾個轉身幾乎就看不見他的身影,四十多歲的他,人生大轉彎,決定離開吹冷氣的辦公室,到棉花田裡曬太陽。
他思考自己回鄉可以做些什麼,看看家鄉雲林虎尾埒內村,農地上大多種植花生和玉米,村民多半採用慣行農法,為了讓家鄉的環境更好,他選擇用友善環境的方式耕種,要用自己的力量,帶動村子改變。
鄭宗坤想要種植的,是在家鄉土地失傳多年的棉花,鄭爸爸剛聽到時非常驚訝,認為不可能找到種原,鄭宗坤的確花了半年的時間都找不到,好不容易透過管道拿到種子,相關的種植技術又是一片空白,他只能不斷地去找資料去問人。
從來沒作過農事的他,白天在田裡工作,晚上到雲林縣政府所舉辦的農民大學上課,學習有機農業。在一個機緣下,他在嘉義朴子找到八十多歲的老前輩陳火星,和一部老舊斑駁的棉花脫籽機,就像是挖到寶藏一樣,鄭宗坤仔細詢問前輩,勤作筆記,要把台灣棉花的歷史傳承下去。
種植棉花最令人頭痛的就是病蟲害問題,過去農民常用農藥來解決,因此常發生農藥中毒事件,如果想做有機棉花,鄭宗坤只能土法煉鋼,像是最愛吃棉花葉的金龜子,不能用藥,就要徒手一隻隻的捉,不過捉了又放,說不定下一秒金龜子又飛回來,每天重複著這樣的工作,看起來的確很傻,但是他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有機夢想。
鄭宗坤要面對的嚴酷挑戰還不只於此,嬌弱的棉花,怕風也怕雨,要如何改善,讓他傷透腦筋,總是不斷地嘗試新方法。
他希望把生態體驗和虎尾埒內地區的毛巾產業作結合,讓民眾有機會認識棉花的生態,帶著當地小朋友走進棉花田裡,瞭解產業原料的故事。虎尾是台灣製作毛巾的重鎮,面對中國進口毛巾的衝擊,在地業者努力開創新路,研發了各種造型毛巾,成為當地特色商品。
未來鄭宗坤認為,可以搭配埒內社區的週邊景點,形成一套完整有系統的導覽活動,讓遊客不只是買了毛巾就離開,還能把埒內的好風景推銷出去。為了完成這個夢想,他找到理念相近的毛巾業者林穎穗,一起規劃藍圖。
前一陣子,鄭宗坤取得了以前生長在台灣土地上的棉花後代,塵封多年的種子,在他的細心照料下,賣力地長出了小小的棉花苗。在鄭宗坤一步一步的追尋下,沉睡多年的台灣棉花歷史,重新在雲林虎尾地區活了起來,下一次來到這裡,別忘了去看看,那一朵朵綻放在田中的白色小雲朵。
側記
第一次看到一朵朵白色的棉花果實,模樣相當可愛,由於棉花在國外是大面積種植,為了方便機器採收,會先使用催熟劑讓棉花同時間綻放(原本棉花是陸陸續續綻放的),然後再使用大量的落葉劑,讓樹上只留下棉花,這樣的方式讓許多棉花工人遭受毒害,土壤也不健康,穿在消費者身上也有健康之虞。在對棉花產業有所省思之後,開始有了有機棉花的推廣,有機棉的製品陸續出現在市面上,提供消費者另一種健康的選擇。在台灣種植有機棉,當然無法完全取代進口棉花,但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棉花的真正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