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相關文章

【從節能到產能】自主發電在我家

2018-10-20

彰化二林的農田裡,有座不起眼的麵包工廠,這裡出爐的各種麵包,原料都來自台灣自產的小麥。做為本土小麥食品的生產基地,隨著產量增加,用電量也持續上升。烘焙麵包很耗電,烘焙業者施明煌心想,既然原料都來自本土,那麼能源能不能也自己生產? 2014年,施明煌決定在工廠屋頂架設32kW的太陽能板,生產的電力,全部供應麵包廠使用。規劃時施明煌就決定,太陽能生產的電力不賣給台電,全部採即發即用,...

牛轉餐桌|國產牛肉找出路

2018-10-15

大火快炒,高湯川燙,一道道牛肉料理,熱騰騰端上桌。早期農業社會,農民感念耕牛辛勞,有著不吃牛肉的傳統,隨著時代轉變,國產溫體牛肉,成了老饕最愛。你有沒有想過,餐桌上的牛肉是從哪裡來?是什麼樣的品種?台灣的肉牛產業,又正在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路」過百年牧場|留下台灣黃牛珍貴種原

2018-10-15

強勁的落山風,長年吹拂著恆春半島,位在國境之南的墾丁牧場,是保存台灣黃牛珍貴種原的基地,也是台灣畜產研究百年歷史的開端。面對觀光發展帶來的開發壓力,這座百年牧場,如何在山海之間,守住生態農業的價值?

藻礁總決戰|生態與能源的攻防

2018-10-08

十年前,知道藻礁的人不多,直到它成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預定場址。因應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提高到50%的政策,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迫在眉睫,這場能源需求與生態保育的拉鋸,能否藉由環評制度,留給藻礁公平的未來?

傳統領域新傷痕|疏伐作業大量砍除天然林

2018-10-08

「我每年都會巡視一趟這個山區,因為這裡是我的獵場,結果無意中發現有人在伐木。」部落耆老張正男越走語氣越激動,「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伐這麼陡的山,二十幾年來這邊從來沒有人砍樹,我問現場幾個工人,他們都沒有回答我。」 沿著安朔溪谷走,台東縣達仁鄉安朔部落排灣族人,會同學者專家一行十多人,朝部落後山的森林前行,河谷淤滿沙泥、滿布大小石塊,往上游越爬坡度越陡,他們要去看看到底那片林子被砍的多嚴重。...

吃魚這門課|學習吃有刺的魚

2018-09-24

台灣四面環海、魚種豐富,但是我們對周遭的魚其實很陌生。因為不認識、不了解,許多魚並沒有被珍惜對待。而漁民是造成海洋資源枯竭的元凶嗎?其實,改變的開端,也在我們的餐桌上。

有傳統‧沒領域|原住民爭取土地權益

2018-09-24

過去,台灣的土地,都是原住民族的生活領域,歷史發展下,他們受到壓迫,失去土地,不斷流離。長期以來,原住民族的還我土地運動,不僅追求土地權益,也希望尊重原住民歷史的意義。現在,一群部落人士發起守護傳統領域行動,延續還我土地運動的精神,為爭取歷史轉型正義,做出堅持的努力。 2016年11月,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將「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中,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解釋為「...

枉死之森 | 香杉悲歌

2018-09-17

他們說,山上有個公開的秘密,藏在一個人們見了會流淚的地方。「香杉會長寶,它因為寶而死。」親眼見過這個秘密的山友,帶著我們往新竹山區走去…  

消失的森林

2018-09-17

2013年,馬來西亞彭亨州金馬崙高原的巴登威利谷發生洪災。《消失的森林》針對此次災難的影響,做下影像紀錄。 近年來,尤其受到農業的影響,金馬崙高原承受著開發壓力。大量開發無疑給不少當地農民,帶來安穩和舒適的生活,卻也導致大量樹林被非法地砍伐。土石流和山崩,變成每年常見的災害,除了奪走性命和財產,同時也造成河水被人類的排泄物、塑膠製品及高劑量的殺蟲劑污染。 《消失的森林》...

埤塘濕地的開發危機|綠能選址爭議

2018-09-10

台灣的埤塘與濕地,長期面臨不同的開發危機,現今為了推動綠色能源,天然氣發電廠、太陽能光電場興建,都找上它們。根據農委會2015年公告,「嚴重地層下陷不利耕作地區,可以設置綠能設施」。盤點出可利用面積約1253公頃,其中許多是濕地區域。現今再增加埤塘設置光電場,讓環境面臨更大的生態危機。 高雄永安溼地過去鳥況不錯,生態團體記錄到的棲息鳥類高達170多種,遭到放乾設置太陽光電板而引發爭議。...

護山 | 用生命守護山林的護管員們

2018-09-10

他們在崇山峻嶺間值勤,站在保護森林的最前線… 遊客眼中稀奇的景象,是金國和與同事的日常。這裡是南投縣濁水溪與丹大溪的匯流口,殘存的橋墩是孫海橋遺跡,它在2004年毀於敏督利颱風,行政院決定不再復建,林務局護管員要前往丹大林道巡視,必須以流籠橫渡。 丹大,位在中央山脈深處、台灣的心臟地帶,是布農族卡社與巒社的祖居地。兩位布農族人,以護管員身分,守護祖先曾活躍的山林。血液裡那份對山野的熟悉,...

【島在現場】海漂垃圾超過六成是塑膠!|2018.09.04

2018-09-04

5月底,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展開了繞台一周的「島航計畫」,以塑膠微粒、溶氧量和水下聲景等作調查,今天上午針對目視海洋漂流垃圾調查公佈結果,以及說明之前在高雄紅毛港外海,發現不明濃稠泡沫潮界線的化驗結果。 海大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生邱靖淳分析這次島航計畫,他們發現台灣沿海的海漂垃圾,76%的航次都目擊到海洋垃圾,以東北角至北海岸、蘭嶼的垃圾密度最高,其中又發現基隆、嘉義八掌溪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