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新北市石門區的第一核能發電廠,是政府在1970年代推動的十大建設項目之一,1971年底開始施工,1978年商轉。一號機在2018年底,屆齡四十年,正式停止運轉,二號機也將在今年7月,功成身退。
核一廠屆齡40年 除役前的前置工作有哪些
台電表示,如果2019年順利啟動除役,會先將用過燃料棒移到冷卻池,預計耗時八年;再來是將燃料棒移到乾貯設施,開始拆除與輻射污染相關的設備和大型廠房,預計耗費十二年,之後還要進行三年環境監測,再用兩年把土地恢復原狀,總計要花二十五年。
如何在取出、移動用過燃料棒時,讓電廠穩定運轉,是除役要確保的第一件事,台電為此經常演練。目前核一廠有6150束用過燃料棒,退出後,會放進密封鋼桶,再送到乾式貯存場存放。台電表示,密封鋼桶會完全焊死,為了保障居民健康,還另外打造一個混凝土護箱,把輻射值再降到法規的五分之一。不過目前乾貯設施,遲遲無法啟用。
2008年,台電因為核一廠存放用過燃料棒的冷卻池即將爆滿,提出興建室外乾式貯存場的政策,引發強烈反對。不過當時環保署還是通過乾貯計畫,目前第一期的露天乾貯已經建設完成,第二期則還在進行。
核一廠室外乾貯場址 鄰近土石流潛勢區
2010年,台電取得水土保持證明,後來卻變更設計。由於鄰近核一廠的乾華溪上游,是農委會公告的土石流潛勢區,新北市政府以台電沒有按圖施工為由,不肯核發水保完工證明。2017年一場豪大雨,讓核一廠的邊坡坍方,更讓水保疑慮,僵持至今。
台電強調,變更程度是法規容許範圍,經過兩次訴願,台電都勝訴。台電也認為,相較於將用過燃料棒放在冷卻池中,乾貯設施其實有比較高的應變能力,希望盡快啟用。
2019年3月,環保署審查核一廠的除役計畫,環保團體希望台電配合除役,等室內乾貯完成後,再移出燃料棒。環評委員則對乾貯設施遇上災害風險的問題,提出疑問。台電強調,除役過程會比照營運時的嚴密規格,定期抽驗鋼桶,確認沒有腐蝕問題,並進行溫度監測,確保輻射沒有外洩,影響除役人員跟居民的健康。同時也承諾,這些核廢料只會在廠內存放四十年。這場會議,沒有結論。環評委員要求台電補充除役風險的因應機制,送環評大會再審。
核廢最終處置場址仍未決
2019年5月15日,環保署召開環評大會,審查核一除役計畫。環保團體希望台電針對核廢料最終處置的困境,也能有具體回應。台電表示,在第二期室內乾貯還沒啟用前,不會拆掉燃料池,保留可以改裝的空間。至於高階核廢料的最終去處,台電正在努力找尋。
由於核電除役是當地居民高度期盼的事,環評委員討論後,決定通過核一廠除役計畫,預計七月核發除役許可。只要新北市再核發核一廠室外乾式貯存的水保完工證明,除役工作就可以正式展開。
核一除役後,核二與核三除役期程也將來臨。原先台電評估除役經費是3300億,目前可能提升到4700億。但暴增的經費不是最大問題。石門區居民李宗烈認為,現在核廢料依然留在核一廠裡,「有除役跟沒除役不就變得沒什麼差別?」他希望政府還是要趕快建立最終貯存場,否則核電問題,永遠無解。
國際趨勢 核電機組的數量逐漸減少
不再延役核電,幾乎已是世界趨勢,國際能源諮詢委員會專家表示,近年除了有軍事考量的國家之外,世界各國早已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根據統計,全球興建中的機組數量,從2013年底的六十八座反應爐,減少成2018年中的五十座,這五十座機組,有三十三座長期延宕,而延宕中的機組中,又有十五座,在2017年傳出二次延宕的消息,而這全是因為核安成本過於昂貴。
如何找到最終貯存場,並確保永久安全,對全世界來說都還是挑戰。核一廠停機關廠,不是真正的結束,居民還在等待,跟核電廠真正道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