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胡慕情
濱溪帶不見了 大湖溪|河流、生物、濱溪帶的生態系
綿延的綠草坡、通直的河道,這是蘭陽平原大部分河流的樣貌。在宜蘭員山鄉,有一段溪流,很不一樣。水岸兩旁是層次豐富的濱溪帶,植物往水域延伸,彷彿綠色隧道。從空中看,一條美麗綠帶在蘭陽平原蜿蜒。但是2022年2月,宜蘭惜溪聯盟與台灣河溪網的成員發現,大湖溪,有一段濱溪帶不見了。
告別核電的漫長之旅|棘手核廢料該放哪安置?
位在新北市石門區的第一核能發電廠,是政府在1970年代推動的十大建設項目之一,1971年底開始施工,1978年商轉。一號機在2018年底,屆齡四十年,正式停止運轉,二號機也將在今年7月,功成身退。 核一廠屆齡40年 除役前的前置工作有哪些 台電表示,如果2019年順利啟動除役,會先將用過燃料棒移到冷卻池,預計耗時八年;再來是將燃料棒移到乾貯設施,開始拆除與輻射污染相關的設備和大型廠房,...
猴其無辜|台灣獼猴從保育類除名
每個週末,獼猴研究者林美吟,都會在高雄壽山舉辦獼猴導覽團。她從小跟著熱愛獼猴的父親上山,耳濡目染下,也愛上獼猴。發現人類對獼猴有許多誤解,因此從2010年辦起導覽,希望讓大眾更加了解獼猴生態。 台灣獼猴,是台灣除了人以外,唯一屬於靈長類的動物。在1972年,被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育動物。 一般獼猴的主食,是果實、葉片、嫩枝芽、嫩莖髓,取食的天然植物達到三百種之多,偶爾也會吃昆蟲、蝸牛,補充蛋白質。...
【穿梭島嶼20年 污染篇】無人知曉的未爆彈
1960、1970年代,工業發展,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發展期間,卻伴隨諸多代價。填海造陸,煙囪燃燒,漁業資源與空氣品質,節節敗退。毒埋土壤,地下水跟著污染,人的健康也隨之犧牲。與毒共存,如何能解?工業遺毒史,有沒有終結的一天?
黎明前的黑暗|自辦市地重劃爭議
六十多歲的林金連,是台中私立黎明幼兒園園長兼校工。這1800坪的校地,平時多靠他一個人打理。這所學校的前身,是林金連爺爺創設的私塾「靜修書房」,爺爺去世後,家族為延續他的教育精神,原想設國民小學,但查遍所有法令,都是禁止私立興學,最後在法令限制下,選擇設置幼稚園。經過三代傳承,已經有107年的歷史。 經營幼兒園超過四十年,原想就此終老,但九年前,幼兒園涉入市地重劃爭議,為了避免影響學生,...
綠光的啟示:賞螢下的更多省思
1902年,日本人在基隆市暖暖區興建西勢水庫,把周邊土地劃設為水源地,百年多來,暖暖水源地成為干擾較少的地區,保留了螢火蟲的棲地。如今,每到春末,這裡就成了賞螢秘境。不過前兩年,螢火蟲曾經因為自來水公司興建物料倉庫的政策,遭遇滅絕危機。
烈焰的指引|敬鵬大火燒出工業區管理問題
4月28日晚間9點26分,熊熊烈火,從敬鵬公司平鎮三廠五樓竄出。消防隊緊急出動救災,不料發生意外。連續爆炸,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旁邊的平鎮二廠遭到波及,最後兩名移工、六名消防人員葬身火窟。火勢直到30日上午都還沒撲滅,更影響周邊社區空氣品質。
能源轉型的深澳路口|深澳電廠更新擴建爭議
高度爭議的深澳燃煤電廠更新擴建計畫環境差異分析,歷經三次專案小組審查,在3月14日的環評大會中通過。但新北市強調,絕對不會核發生煤許可,給台電使用。一座通過開發的電廠,卻將面臨無煤可燒的窘境,這是為何拉鋸?它的通過,又將掀起什麼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