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樹綻放潔白花朵,旁邊還種滿各式各樣的熱帶果樹。咖啡莊園主人陳金助,不只賣咖啡,也是一位養豬戶。養豬場的肥水,不落外人田,成了滋養咖啡樹的法寶。
動物糞尿曾是傳統農民珍視的資源,隨著化學肥料普及,畜牧產業也從早年的後院養雞、養豬,轉變為大規模的集約飼養型態,大量的動物糞尿,如今成為難解的廢棄物,也造成環境的負擔。
陳金助想在自家土地,重新串聯起農牧間的循環,將發酵除臭後的豬糞尿用來施肥,卻礙於法規限制,不受環保單位鼓勵。直到2015年,環保署修改水污染防治相關法規,開放「沼渣沼液」回灌農地,為畜牧廢水,打開了走向資源化的一扇門。
槽車緩緩灌溉著翠綠的牧草地。位在台南新化的畜產試驗所,是全台灣第一個農牧循環示範專區。灌溉的水肥,來自試驗所內的乳牛舍,生長出來的牧草,收割之後,又可以成為乳牛的大餐。
牛舍中的刮糞機,將牛的大小便集中,接著通過固液分離機,固體存放到堆肥區,剩下的廢水,流經厭氧與好氧兩種不同環境,微生物菌叢就會分解水中的有機物,將廢水慢慢變清澈。
堆肥和沼氣發電,這兩種畜牧廢棄物再利用的方式,已經行之有年。現在廢水也有了再利用的管道,讓畜牧廢棄物的資源循環,更加完整。經過厭氧發酵的畜牧廢水,就是所謂的沼液,池底的沉澱物則稱為沼渣,這時候廢水的臭味已經減少,同時還保有肥分。
根據估計,每公頃可提供牧場動物食用的狼尾草,每年需要800公斤的氮。相當於125包40公斤裝的化肥。如果把畜牧廢水排入河川,就像是把肥料直接丟進水裡,錯置了珍貴的資源。
儘管如此,為了增加動物的生長效率,長年以來,畜牧業者習慣在飼料中添加銅、鋅,有些農民擔心,重金屬如果殘留在糞便中,會不會隨著廢水進到農地,造成污染?
環保署與農委會為此制定了一套監測流程。牧場申請施灌前,必須先檢測沼液的重金屬成分,接受施灌的農地,則必須先測量土壤背景值。再依照作物類型,計算出容許施灌的水量與期間。開始施灌後,每年必須定期監測土壤重金屬含量,以及地下水的氨氮含量。
除了末端監測,研究人員也提醒,畜牧業者應該遵守飼料的銅鋅添加標準,並定期維護污水處理系統,避免處理槽中沉積過多重金屬,才能讓畜牧廢水再利用的流程更加順暢。
環保署期望在2025年,全台養豬和養牛場,能達成5%的畜牧廢水資源化再利用,2029年則要提升到10%。畜試所和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媒合更多畜牧戶和農戶。
另外,2017年1月,環保署宣布對畜牧業者開徵水污費。如果成功申請沼液回灌農地,對畜牧業者來說,可以節省水污費的支出,增加了參與計畫的誘因。
從污染的製造者,轉化為滋養農地的助手,隨著時代轉變,循環經濟觀念的興起,農牧整合的古老智慧,為畜牧業的轉型,開啟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