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底,台大風險中心針對台灣民眾能源態度及認知的調查 ,顯示台灣有高達82%的民眾關心能源政策的發展,但有將近五成的民眾認為核電是台灣主要的發電方式,且並不清楚政府在2025年再生能源有超過20%的政策目標,這在在顯示台灣多數民眾對日常能源的使用認知有很大的誤解,同時,能源轉型的公民參與和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的目標與進程上相比有很大的落差,凸顯出公民想要參與國家能源轉型,苦無管道或是相關資訊取得的無力。推動再生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已是全世界的能源永續發展趨勢,也是台灣現階段的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然而,再生能源的發展並非全然的正向,而亦有其對周遭環境的風險和影響,2017年台東知本光電開發案面積161公頃,是迄今全台灣最大型的地面型光電園區,因為鄰近國際鳥盟認定的重要野鳥棲地,又和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的傳統領域重疊,開發過程中引起不少爭議; 另一個場景來到政府欲發展漁電共生專區的台南七股。台南七股、將軍沿海一帶長年兼顧生態與生產的低密度養殖,養殖戶擔心漁電共生專區的設置,會帶來無法控制的污染和魚塭租金的調漲,讓維持多年的良好養殖模式一去不返,保育人士也擔心大面積光電板的設置會影響黑面琵鷺過境的棲地環境,從去年8月至今,6件漁電共生計畫申請皆因利害關係人之間,無法取得發展綠能、生態環保和公民參與的共識而全數退回,抗議也時有耳聞。
從台灣發展再生能源數十年的經驗來看,太陽光電亦或是其他再生能源的開發,因為資源和場域牽涉到地主、養殖漁民、保育團體、部落族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光電業者等等的權益和考量,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若少了各利害關係人的積極參與,一意孤行發展再生能源的後果就是民怨四起,爭議與衝突不斷。不論是台東知本光電開發案中爭議的原民諮商權問題,或是七股漁電共生中未納入漁民生計的考量,都可以顯示出台灣在發展再生能源的路上,公民參與和溝通機制的缺乏。積極的參與除了正確地了解再生能源發展帶來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和風險,也包含理解彼此的立場與利益,促成有效的溝通和理解。
全國大學生融入角色扮演 理解不同立場觀點
2019年5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產學與智財育成中心與企業合作舉辦全國大學生能源模擬會議,邀請全國大學生一同參與能源轉型路上的討論,試圖以各個利害關係人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聯合國會議的框架下討論能源轉型、漁電共生與知本光電開發案三大主題,讓大學生透過融入角色的準備及會議中充分討論的過程,一方面對各項議題的決策過程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也認識到各個利害關係人的角色與衝突,最重要的是培養對彼此的同理心。
三天的會議針對這三大議題,學生們必須產出有共識的決議文件,並且將決議文件中的部分內容化作實際的行動方案,不同於以往由上而下,由主管機關或是再生能源業者透過一些說明會宣傳再生能源的好,一味地推廣,試圖說服大眾為什麼要做再生能源,讓很多本來應該被關注的問題少了充分的溝通和理解。透過這樣的平台,讓參與的人可以將他們對能源轉型的想像進行交流,主辦單位嘗試打造這樣的平台,希望各利害關係人能夠以平等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意見並產生共識,這未必是一個完美解決的方法,但至少在過程中可以更了解彼此的想法,過程中也邀請現實中的利害關係人們和學生交流,包括台南市經發局能源科的科長郭坤助、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秘書長李益鑫以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
我自己本來是支持以核養綠的,也有去支援以核養綠的行動,所以這次在全國大學生能源模擬會議裡代表光電業者,跟我自己本身立場來說,其實衝突是滿大的,在過程中,我做(收集)了很多的資料(功課)以及跟夥伴在討論的時候,可以從不同的面向知道他們的心聲跟想法,努力的產出一份有共識的決議,而且我們在這裡討論的同時,綠黨發新聞稿說臺灣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已經超過核能發電量,我覺得這真的是很令人感動的一件事,代表著我們現在在做的努力,而且國家也持續的朝這個方向努力。
--漁電共生委員會裡扮演光電業者代表 中原大學學生 沈侑德
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今天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一直抓住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來看,那永遠都得不出一個(對彼此)都最好的結果,何不將兩方的意見融合,然後得到一個雙方可以達到的共識。
--生態和諧委員會扮演卡大地布部落族人 高雄師範大學學生 蔡宜倫
我本來是支持台灣核能發展的,因為覺得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還不夠支持用電需求,還需要核能支撐,但當我在會議中得知核四要重啟還需要40 年的時候,就覺得以核養綠是不可能的了,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更了解蘭嶼居民對抗核廢料貯存的歷程,更加覺得在無法解決核廢料處理的問題下,應該要往非核家園的方向前進。
--能源轉型委員會扮演蘭嶼地方性反核團體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 蔡宗杭
在參與這個會議之前,對於很多團體他們所持的立場可能不是那麼清楚,但是經過會議和協商之後,就會發現說各個單位他們都有自己的擔憂和訴求,但非常不容易的事是,光是在模擬會議的時候就很難達到共識。那在實際上,現實生活的時候,他們必須花很多時間達成共識。透過這三天的會議,我是有感受到為什麼政府想要提倡綠能這麼難進行,因為要透過不斷不斷的協商,你可能要經過一段非常長的時間,才有辦法把各單位的訴求都被納入,真的做出一個對大家都有利的一個選擇,我體會到這真的是非常的困難。
--生態和諧委員會扮演光電業者代表 文藻外語大學學生 郭芳如
當我去查了些資料才發現說原來在能源轉型的推動過程中,縣市政府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我們現在要推動的能源轉型,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台電找了土地之後就蓋了一個大電廠下去,我們現在要推動的是一個分散式的能源,是一個民眾都可以參與的能源,需要縣市政府的加入和配合,才可以去接觸到民眾,讓民眾可以去參與到能源轉型的過程,所以,縣市政府的態度非常重要。
--能源轉型委員會扮演台南市政府代表 台灣大學學生 黃毓庭
我這次拿到台電這個角色,其實不太知道該如何扮演,也不太清楚台電在台灣能源發展和轉型上的想法,感覺台電就是一個跟著政府政策執行和推動的角色,但在為角色做準備、查資料的時候,由此知道台電真的有在做很多事情。我最大的改變是知道原來在能源轉型裡面有這麼多的角色在裡面參與,但會議設計上當地居民的比例還是相對較少的,其實這也反映出目前台灣社會公民參與能源轉型的現況,其實是還有很大發展和參與空間的,我也更加理解每個角色還是從他的最大利益出發,但也因此在專注準備角色時,會更認識所面臨到的利益衝突、責任和困難是什麼。
--能源轉型委員會扮演台灣電力公司代表 台灣大學學生 李若慈
學生們除了透過角色扮演培養同理心,也更認識不同角色之間的利益衝突和責任所在,更在產生共識的過程中面對到所扮演的角色在社會實際運作上會遇到的問題,像是體會到光電業者在面對現行法規面的不足所產生的無所適從,地方政府在推動光電產業時發現饋線鋪設不足時而卡關,原住民族人針對原基法21條所主張的諮商權該如何解讀及落實的疑惑,還有台電在供電、發電、輸配、售電各角色之間的資源分配困難,以及在面對轉型過程中為了增建電網、智慧電表與維持發電穩定度的高成本產生等難處,多數的學生不論扮演哪一個角色也都有提到,他們體會到為了要能夠有良好的溝通及取得共識,現實中所需的時間和平台都相對缺乏。
這場會議也凸顯了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光電發展的另一項特質:分散式的生產與消費能源選項,推翻了以往集中式能源生產的壟斷局面,也讓公民參與可以變得更加直接,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面,再生能源的可分散式發電特質,使得再生能源成為一個很好的公民參與載體,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有機會自己發電,甚至將賣電收益回饋社區和自己所居住的環境。在過程中,也讓所有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可以把他們對於能源的想像投注在這個選項上面,更有機會去討論會影響住家附近建設的事情,但也更因為這樣子,我們需要更有耐心地讓所有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理解再生能源對臺灣的未來是好是壞,像是它對於你所居住的環境、土地,或是對於未來回收循環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衝擊?然後透過討論和協商,在還沒有建置之前,都有可以尋求折衷或是雙贏的空間。
如雨後春筍般的陽光屋頂與公民電廠,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和輔導,更需要相應的能源轉型公民參與機制和學習平台配合,唯有不斷學習和全面瞭解它的好與風險,才能在發展、討論出相應完善的配套政策下,擁抱再生能源在台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