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魯瑪克部落,是東台灣最大的魯凱族部落,2016年的小米祭,是太陽能走進部落的起點。連續三年的小米祭,部落都與環保團體合作,同時舉辦綠能工作坊,讓族人了解並學習架設太陽能板。
這幾年經由廠商捐助,達魯瑪克部落的活動中心、長老教會、天主教教會、社區巡守隊的屋頂,陸陸續續架設起太陽能板或小型風機。太陽能板替教會省下大筆電費,居民實際感受太陽能的發電量與效益。2018年,部落正式登記成立達魯瑪克綠能公司,成為全國第一家部落公民電廠。成立一年多以來,股東有六十人,募集資金六十多萬,還沒有達到一百萬的目標。
成立公民電廠需要足夠的資金,還要有專職專業的管理人員,這些對部落來說,是很困難的路程。為了讓原住民部落與偏遠地區,在發展綠能上能得到更多支持,能源局在2018年提出原住民地區及偏鄉地區設置綠能發電,兩項補助計畫。
偏鄉綠能補助計畫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補助兩百萬,民間團體要做能源盤點,並提出規劃報告。通過第一階段補助的有十九案,達魯瑪克是其中之一,部落的第一步是做綠能人才培訓。第一階段通過後,可以申請第二階段的設備補助,部落計畫以政府補助加上自有資金,在國小和球場屋頂,建設新的太陽能案場。
不只是達魯瑪克,在北部雲霧繚繞的山區,一個小部落正默默地前進…
比亞外是桃園市復興區山區的泰雅族部落,相較於附近觀光區,這裡沒有神木,也沒有溫泉旅館,近年來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積極保護部落的代表動物-藍腹鷴。
比亞外部落人數不多,但向心力強,宗教信仰是凝聚部落最重要的力量。除了星期天的禮拜,教會也是老人、小孩的另一個家。一個星期有六天,老人家與居民都在教會用餐,因此教會一直是部落用電量最大的地方。
過去遇到颱風等災害,部落常發生停電狀況,居民一直希望能朝向能源自主。今年初,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與部落合作,由廠商捐贈光電板,供應教會用電。從教會開始,下一步比亞外部落也著手做環境調查,計算出適合架設太陽能板的屋頂面積。
除了太陽光電,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也協助部落盤點其他綠能項目,由於比亞外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竹林,很適合做成木質顆粒,發展生質能。從小在比亞外長大的牧師歐蜜‧偉浪認為,綠能可以是部落推動產業發展的基礎,促進在地的就業。
對有的部落來說,綠能是對高電價的抵抗。日月潭旁的伊達邵社區,許多居民從九二一大震之後,就一直住在組合屋,因為土地問題,無法取得建照、執照,二十多戶只能共用一個電表,電費驚人。2018年,社區決議用共同基金裝設5kW的太陽能板,半年下來電費節省四分之一以上。今年伊達邵也通過能源局補助,對全村做調查,評估每個家戶屋頂是否適合,並有意願裝設光電板。
不論是達魯瑪克、比亞外或伊達邵,都從部落需求出發, 一步步找出綠能的方向。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建議,偏鄉部落要發展綠能,應該先了解環境,對潛在的資源做盤點。歐蜜‧偉浪也強調,在推動綠能的過程中,凝聚社區與部落的共識,是能否成功最關鍵的因素。
從原鄉部落開始,這一顆顆綠能種子,未來是否有機會散播到更多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