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建築師協助偏遠部落免費蓋房子
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是東部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又稱達魯瑪克部落,這裡是年輕建築師簡志明,推動的果核再生計畫的第三站。
2009年,簡志明和一群大學志工在南投縣信義鄉雙龍部落,蓋果核教室,這是他實踐夢想的第一步。他心中有個從義診轉念而來的夢想,為何不能利用建築專長,以義務建築的方式,協助偏遠部落免費蓋房子,於是從發想、設計、搭建到募款,這個夢想一點一滴,都靠著自己的力量完成,稱為果核再生計畫。
在規劃要蓋什麼樣的建築物時,果核工作團隊會先進行基地調查,包含透過部落耆老和當地頭目、村長等意見領袖的訪談,瞭解部落現在面臨的問題,以及這個建築物在部落,將會扮演什麼角色?
與部落溝通把傳統文化融入建築
這次他們發現,達魯瑪克部落最大的問題是母語流失。雖然當地大南國小有母語教學課程,但所處環境交通便利,受到外來文化衝擊更為強烈,校長洪志彰,利用校園的一處基地,打造一間戶外的傳統技藝教室,打算在這塊基地上進行母語教學,也作為部落和學校的交流平台,部落居民也能參與母語的教學。
為了要設計出符合部落期待的戶外教室,果核工作團隊和部落居民展開一次又一次討論,這次簡志明退居指導角色,由臺北科技大學的學妹呂芷揚主導。簡志明有計畫地培育出更多,對義築有興趣的年輕建築人,加入義築的行列,讓義築可以在各地開枝散葉。
為了這間很不一樣的戶外教室,呂芷揚從兒時語言做發想,設計出基本原型,再把村落裡的重要元素,轉化為具象表徵,像是大南國小著名的蝴蝶、部落的鞦韆祭,設計出融合傳統文化與建築技術的新建築。
一開始推出這樣的構想時,部落居民不太能接受,經過多次溝通討論,修改設計圖,並增加雕刻、石板等素材,取得部落認同與共識後才動工。過程雖然繁複,但呂芷揚認為,這正是合作建築的精神所在。對她來說,設計能引起部落居民共鳴的建築物,遠比一個華而不實的建築物,來得更重要。
頂著台東烈陽,這群學生的用心付出,獲得部落族人的認同,進而協助他們。這天,部落的青年團上山砍竹子,替這群學生搭設帳篷,夜晚一起高歌,在搭建重達幾十公斤的主構件時,部落居民和學生志工齊力合作。
雙方齊心一志下,完成了這棟建築,這當中的情誼是獨一無二的。透過義築行動,來自各地的大學志工,有不同的收穫,不只是實作經驗,還有原住民建築的智慧,像是利用竹子作為支撐支架,不但搭建輕巧,還保有調整的彈性;或是魯凱的傳統家屋,石板屋頂的修補看似麻煩,背後蘊含傳承技術的目的,由於魯凱族沒有文字,許多傳統文化,就在這些參與和實作中,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
每年七月下旬,是達魯瑪克部落的重要祭典,是小米收穫祭和鞦韆祭的日子,整個村子都在忙著籌備慶典,此時大南國小兒語記憶亭的工作也進入尾聲。這段期間,果核志工也協助部落青年團,搭建會所和週邊環境除草。
透過義築行動,這群久居城市的學生,看見的不只是觀光客的浮光掠影,達魯瑪克部落所展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深深感動他們,這是現代人際關係疏離的城市,很少看到。
當大南國小的兒語記憶亭完工後,義築行動不曾停歇,同時間,位在台東縣成功鎮的信義國小,正準備長出故事亭。
或許,建築對許多人來說,只是生冷的硬體構造,但在這群年輕建築人手中,他們的熱情賦予了建築物生命力,同樣地,這群年輕人也在部落擴展了視野,對建築有更不一樣的想法。
未來,簡志明,內心有個更深層的盼望,他希望偏鄉部落會產生自己的建築師,而這些夢想的種子,正藉著果核再生計畫到處散播,期待萌芽的那一天。
延伸閱讀》蓋自己的家屋|傳承老一輩的建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