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相關報導

誰喝了魚的水|新武呂溪的日本禿頭鯊、大吻鰕虎不見了!

2021-10-11

台東新武呂溪也就是台東卑南溪的上游,最典型的洄游魚類日本禿頭鯊,現在在這裡卻很難看到牠了,甚至大吻鰕虎和其他迴游性的蝦類,也幾乎都不見了......

爆紅的滋味,海空步道與芳苑濕地

2021-10-11

「連假的時候超恐怖的,我從小到大沒看過這麼多人。」海空步道帶來的人潮,讓彰化縣芳苑鄉居民林先生大開眼界。這條通往紅樹林的步道,將把芳苑帶向怎樣的未來?

天際線保衛戰|城市景觀的界線在哪裡?

2021-10-04

高雄蓮池潭映照著湖畔山景,玄天上帝和龍虎塔,更是風景區地標,市政府計畫在旁邊的綠地進行公辦都更,許多市民擔心,未來如果高樓林立,將是景觀破壞的開始。無獨有偶,台北萬華龍山寺後方,也有建商正著手進行31層的高樓建案。當各種開發進駐風景區或古蹟旁,如何能讓景觀和天際線,不再淪為犧牲品?

牠的痛 你不知道|我們從圈養動物身上得到什麼?

2021-10-04

吃吃喝喝,然後玩玩,看看動物,這是台灣許多休閒農場行之多年的經營模式,也很受民眾歡迎。但這是親近動物、認識動物的好方法嗎?

遇見歲月修復師|刻劃歷史的傳承

2021-10-04

每一項歷史文物,都代表著不同時代的文化,註記著舊日歲月的容顏。但是因為老舊破損,或是開發來臨,歷史文物無法獲得保存,不斷消失,造成文化的重大損失。有一群人,像是歲月的修復師,不斷修復歷史文物,讓過去的歷史風華,延續在世代之中。

禁餵剩食防豬瘟?|對養豬產業的衝擊 

2021-09-27

9月1日起,為了防堵非洲豬瘟病毒擴散,農委會規定剩食不能餵豬。台灣剩食每天約兩千噸,當中有六成是熟廚餘,原本是運往養豬場,不能進豬場的剩食,要改去哪裡?邊境防守、境內防疫與剩食去化,是否能因為這場危機,找出更好的運作模式呢?

小島上的手作步道假期|來去東嶼坪

2021-09-27

「澎湖出名是風浪大,冬天若來就風飛沙,鹹水煙若吹上岸,園內的作物都種不活,石頭咾咕圍田園,圍得高高擋風沙,菜籽拿到圍仔內撒,冬天種菜才有得吃…」 在褒歌紀錄者、創作者呂坤翰的吟唱中,先民早年在澎湖群島的生活,歷歷如繪。呂坤翰1944年生於澎湖西嶼坪,是一座位於望安與七美之間的小島,它與鄰近的東嶼坪、東吉嶼、西吉嶼,合稱南方四島。出生在東嶼坪的朱美華,懷念地談起兒時幫忙家裡做生意的情景:「...

農地埋什麼|那些不該出現的有害廢棄物

2021-09-20

綠油油的農田,種植作物,生產食物,創造農村地景。但是在台灣,許多農地並不種植,而是各種廢棄物的集中地,讓人不禁憂慮,農地到底埋了什麼?

牠好,你也好?|認識動物福利標章

2021-09-20

喝一口牛奶、吃一顆雞蛋、吞一顆藥丸,食物與藥品的生產過程中,有許多動物的忍耐與痛苦。為了減少對動物的傷害,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推出動物福利標章,鼓勵消費者以購買的行為,參與友善動物的行動。牠好,你也好,而且你才會好。

解除溪流緊箍咒|還給河川自然面貌

2021-09-20

台灣的自然環境山高水急,地質活動活躍,時常受到地震、颱風侵襲,加上氣候變遷下,旱澇趨於極端,許多小溪平時僅有涓涓細流,遇上大雨就形成滾滾洪流。人類試圖用大大小小的防砂壩與固床工,束縛溪流,卻又衍生破壞生態、土砂運移失衡的問題,究竟溪流的緊箍咒,有沒有解除的一天?

探古尋今藻礁大事記

2021-09-10

1998年10月我們的島搭配空中警察隊的空勘訓練任務首度紀錄到桃園藻礁。而根據台大海洋所戴昌鳳教授的研究資料,藻礁地景是經由殼狀珊瑚藻歷經數千年的堆疊累積,慢慢形成的。一路下來我們看到藻礁持續面臨開發、污染的威脅,以及後續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落址在大潭藻礁,在桃園藻礁長達七千多年的大尺度歲月中,人類在這裡面只占了其中一段短暫時光,所作所為卻影響著桃園藻礁......

【島在現場】橋科通過環評|2021.9.1

2021-09-01

備受關注的橋頭科學園區(以下簡稱橋科)開發案,今天進入環保署環評大會審查。會前地球公民基金會等民間團體呼籲,橋科在草鴞保育、有機專區、再生能源及再生水等議題上都應有更完整的討論與解決機制,部分委員對草鴞保育、地質調查等也提出意見,不過環評大會最後仍做出決議,橋科有條件通過環評。 草鴞保育 由於橋科開發範圍也是一級保育類草鴞的棲息地,草鴞保育問題也成為委員關注焦點。在歷次專案小組審查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