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相關報導

循環經濟:紙容器的未來│不是紙類的便當盒、牛奶盒如何回收?

2022-01-03

吃過的便當、喝過的牛奶盒,這些不是紙類,叫做「紙容器」,不能跟報紙、紙箱、紙盒一起回收,因為裡面有層防水阻油的塑膠膜,回收時要另外處理。因此在環保署回收基金管理會,有項特別針對紙容器的項目,向紙容器製造或進口業者徵收費用,補貼給回收處理業者。

群眾的美麗減塑│活動自備環保餐具愛護環境

2022-01-03

參加美食節,參加廟會,還要自帶餐具,你願不願意呢?

瘋紅之際~山徑告急|季節性觀光客暴增超過環境承載力

2021-12-27

「現在是楓葉季節,這裡很漂亮,不輸日本的風景。」準備入山的遊客心情很雀躍。台灣中海拔山區,秋冬時節色彩繽紛。變葉之際的美麗引來壓力,季節性高峰如何因應,迷人風采才能永保?

野溪整治大亂象|誰讓溪流三面光

2021-12-27

野溪整治,成為政府解決水患、營造景觀的手段,但是失去完善規劃與監督,產生許多問題。台東海端村旁的野溪,整治後水泥化三面光,還設置固床工,被譏諷為生物的五百障礙,造成不小風波,事後進行改善。

火山浮石漂流記|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2021-12-27

「你這樣撈,也一個禮拜了吧?」 「不只喔,十幾天了。」 「看這個有多重,我們都有自備,都有腰帶,沒有腰帶不行啦,你看都是用手的力量。」 停滿船舶的漁港,放眼望去一片土黃,滿滿全是火山浮石。數名工作人員正拿著類似撈魚網的工具,在岸邊打撈。只是再怎麼撈,浮石依然日日漂進來,撈也撈不完。究竟這些火山浮石是從哪裡來的? 根據海委會國家海洋研究院的模擬系統推估,今年8月中旬,...

風頭水尾的「濕」落之地|彰化海岸濕地面臨哪些威脅?

2021-12-20

台灣的海岸地勢多變,東西南北都各有特色,其中彰化海岸濕地幅員遼闊,最寬可達6公里、面積超過12,000公頃,是全台灣最大的泥質灘地。當潮間帶的地貌越接近原始泥灘地的模樣時,生態也越精彩。但是這片廣袤的泥灘地,多年來卻飽受工業開發、外來植物入侵等問題摧殘。

隘寮社區的馬卡道追尋|找回失落的馬卡道文化

2021-12-20

屏東平原上,住著一群馬卡道族人,歷經顛沛歲月,漸漸失去身分認同。隨著夜祭舉辦以及社區發展,馬卡道族人開始走出新的未來。

大海的朋友

2021-12-20

夏尊湯因為喜歡海,在2009年離開臺北,搬到花蓮定居,成了賞鯨解說員和獨木舟教練。她的父親是一位外省老兵,常說「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從2014年開始,一頭幾乎年年洄游到訪花蓮外海的少年抹香鯨「花小香」,每每與夏尊湯相遇,除了許下對牠和大海的承諾,夏尊湯也很想讓父親知道,大海是她人生的路。

【外來種入侵】美國螯蝦移除中|繁殖力驚人危害台灣生態

2021-12-13

河面清澈寧靜,兩岸綠樹枝椏低垂,新竹市的護城河親水公園,從清朝開鑿到現在,經過市政府工程改造,近年逐漸成為市民遊憩放鬆的城間綠地。然而,這條水道經常面臨放生問題,除了陽光下聚集成群的小魚,今年護城河裡還來了一群不速之客,俗稱美國螯蝦的克氏原螯蝦。  

馬頭山風雲再起|居民憂開發案破壞水源生態

2021-12-13

高雄旗山的馬頭山地區,有著綠色山林的多元生態,過去面臨掩埋場開發,當地居民不斷抗爭。但是掩埋場開發案未結束,又有新農業循環園區開發案,其中包含容納五千頭豬的養豬場等設施,居民再度展開抗爭,守護自己的家園。

守滬|傳統漁法的傳承

2021-12-13

下午時分,伴隨著退潮,桃園新屋的海邊開始熱鬧起來,舉著大螯的螃蟹出來覓食,周邊居民也趁這個時候,到潮間帶挖點海螺、抓點魚蝦;在海邊另一側,一群人也來到潮間帶,他們並不是來覓食,是為了來修築百年石滬。

【太平島】映像太平|難以到達的國境之南

2021-12-06

南沙太平島,是一個對大多數人很陌生,又很難抵達的國土,然而,當去除人們加諸在太平島的主權和戰略意義,它是一座怎麼樣的島嶼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