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光】馬祖列島的暗空之路|破除光亮迷思

採訪/撰稿 林書帆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馬祖列島,曾經是兩岸對抗的最前線,戰地政務時期的燈火管制,是居民鮮明的記憶之一。從過去被迫關燈,到現在為了保留純淨夜空而主動關燈,馬祖有一群人,正在打造一條暗空之路......

大坵島,是一座緊鄰馬祖北竿島的小島,過去居民主要以漁業維生,島上最多曾有兩百多人居住,隨著漁業沒落,居民陸續搬遷,目前島上已無人常住,幾乎算是座無人島。

通常遊客登島,是為了觀賞島上放養的梅花鹿。不過未來大坵可能會有一個新亮點──,或許說「暗點」更合適,因為它可能成為台灣第二座國際暗空公園。

走向國際暗空公園之路

暗空公園認證制度,是由非營利組織國際暗空協會(IDA)所建立,目標是在光害越來越嚴重的現代,保留純淨夜空。點開全球光害地圖,顏色接近紅、黃色的區域,代表光害越嚴重,而西引、大坵和仍是軍事管制區的高登島,是馬祖列島中最暗的地方。2022年4月,台灣暗空協會成員洪景川在大坵島拍到的銀河照片,也證明這裡確實有極佳的星空品質。

考量大坵島與北竿島之間已經開始興建橋梁,未來交通相對便利,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北竿鄉公所,選擇大坵為申請國際暗空公園認證的地點。為了取得認證,台灣暗空協會成員每個月都要登島測量星空品質,將記錄提交給IDA。

測量星空品質的儀器稱為SQM(Sky Quality Mete),數值越高,代表這個地點可以看到越多星星。在燈火通明的市中心,SQM值通常低於18.5,如果是沒有人工光源、水氣又低的沙漠,可以達到22.0的最高數值。

遠方海面上中國漁船燈火通明,把馬祖夜空染綠

要取得暗空公園認證,大坵島上由IDA指定的八個測量點,SQM值平均起來必須達到21.2,至少每兩個月要有一次測量合格紀錄。但每年六到十月,中國漁船為了引誘小卷與白帶魚的燈光,就會把馬祖夜空染成綠色,形成宛如偽極光的詭異景象。長期協助大坵星空品質測量的馬祖青年黃開洋指出,除了漁火,馬祖其他島嶼的路燈、民宿燈光,也會影響到大坵。

光害威脅特有種雌光螢族群

光害不只令人看不見星星,也威脅著只分布在馬祖的特有種昆蟲-北竿雌光螢與東莒黃緣雌光螢。學者發現不少棲地裝設路燈後,雌光螢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消失。

延伸閱讀》守護戰地夜珍珠|不讓馬祖雌光螢消失

白光LED燈對雌光螢的影響特別大,研究人員觀察到,只要受到這種光線照射,雌蟲就會停止發光,無法順利吸引雄蟲來交配。2022年連江縣政府將鄰近棲地熱點的部分路燈,換成光線波長不會影響雌光螢的燈具,2021年也發布路燈設置要點,規範新設路燈的型式、照射角度與色溫,必要時可以關閉路燈。

黑暗成為居民的一種想念

其實「保持夜晚黑暗」這件事,對老一輩馬祖人而言並不陌生,因為馬祖長達36年的戰地政務時期,嚴格執行燈火管制。退休國小老師陳秀梅回憶:「以前晚上九點一到,所有燈光都不能外洩,那時我跟姊姊還在讀國中,有次因為準備考試讀書忘了時間,沒有把燈光遮住,結果一群荷槍實彈的阿兵哥跑來敲門,質問我們為什麼燈光外洩?」

防空洞是戰地政務時期的見證者

戰地政務時期的生活雖然緊張,但從某方面來說,燈火管制也有好處。陳秀梅分享:「以前夏天天氣熱,很多馬祖人會睡在門口,看著美麗星空入睡。現在光害就比以前多。」曾在壯年時移居台灣,後來回鄉的北竿鄉橋仔村耆老黃德官則說:「那時我住在南部,有次小孩說想去墾丁看流星雨,等到凌晨四點多才看到兩、三顆,可是以前我們在馬祖看流星雨,就跟吃飯一樣。」

黃開洋認為,這些記憶就是在馬祖推動暗空的意義之一:「它過去就是一種生活常態,只是我們曾經忘記了,現在要把它找回來。也許過去的管制限制了馬祖發展,但現在生活條件變好,星空卻反而沒有過去那麼容易看見,我覺得這是值得思考的事。」

台灣第一個通過光害自治條例的地方政府 連江縣

作家保羅‧波嘉德(Paul Bogard)探討光害的著作《夜的盡頭》,將賭城拉斯維加斯作為人造光源氾濫成災的案例。戰地政務管制解除後,渴望發展的馬祖一度想引進博弈產業,因緣際會下,馬祖最後沒有成為另一座五光十色的賭城,反而隨著夜觀藍眼淚的風潮興起,加上暗空公園的推動,成為台灣第一個通過光害自治條例的地方政府。

延伸閱讀》微光世界-藍眼淚大揭密

許多遊客到馬祖只為一睹藍眼淚風采

2022年6月,連江縣光害管制自治條例正式公告,下一步工作是要依條例內容劃設「光敏感區域」,才能對該區域內過量的光源,進行管制或裁罰。雖然條例的制定對現有可能影響大坵暗空的光源,能不能發揮約束力還有待觀察,但仍具有一定的指標性意義。

當過多的光線,污染了純淨夜空,背後往往伴隨其他天然資源的消耗,就如同漁船的燈火,預示著漁業資源枯竭的未來。雖然還存在某些障礙,馬祖列島的暗空之路,已經開始走出越亮越好的迷思。

地點
集數
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