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世界滅一盞燈|兼顧環保的城市照明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 柯金源 劉啟稜 陳添寶 陳忠峰 鄭嘉明,剪輯 陳添寶

當日光漸漸退去,夜晚悄悄來臨,這是一個由燈光統治的世界。炫彩奪目的燈海,美麗的夜景讓人心醉神迷,但是有些東西卻要關上燈,才能看得見…

來自日本的面出 薰,帶領著工作團隊來到台北,教導民眾認識光、親近光,用有趣的引導方式,讓怕黑的小朋友,也能試著接受黑暗。

隨著時代演變,光的角色除了基本的照明需求外,我們也開始利用光去創造經濟。日常生活裡,我們越來越依賴燈光,不管是白天或黑夜,它不斷地擴張版圖,無所不在。



商業競爭更加速了燈光的氾濫。燈,在夜間變成爭奇鬥艷的工具,這些光采奪目的燈光,在夜裡盡情綻放,能源也在張燈結綵中被揮霍著。長期推動節能建築的林憲德,注意到光害問題,經常帶著學生做相關研究。

何晨瑛正在進行的,是戶外廣告招牌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她發現,LED燈的亮度是傳統燈具的三到四倍,加上耗電量低、體積小、顏色多變等優勢,很快地變成城市裡的新寵兒,但同時也帶來隱憂。



她測量到,這種大的LED顯示幕,瞬間輝度有時會到兩千多,強光容易造成瞬間眩光,對鄰近民眾,不論是居民或行車者,會產生瞬間眼睛看不清楚的狀況。

由於每個人對光的刺激,感受不同,何晨瑛也在實驗室模擬相同情境,試圖找出肉眼可承受的亮度。另外還針對受光害影響的住戶做問卷調查,在一百多份有效回收樣本裡,有八成以上的居民,對光的入侵感到不舒服。

根據工研院的調查,全台光害最嚴重的地方,分別是台北市、新竹市和新北市,這些城市的共通點,就是商業活動頻繁,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台北市的小巨蛋戶外看板,由於面積大、聲光效果明顯,受到不少民眾投訴而做調整。

台北市環保局估計每年接到民眾陳情光害的案件,平均有四、五十件,主要都是LED戶外看板,面對光害這個新興污染,台北市政府首開先例,在民國100年提出光害防制法,目前還在議會進行二讀。

相關法規還在市議會等待通過,林憲德擔心另一種現象正在全台延燒。這幾年,各地流行以燈光造景,不管是建築物或橋梁,都被點綴上繽紛燈光,他認為這與政府推動低碳城市的目標背離,政府帶頭起了不好的示範。



現在的城市,面出 薰形容是得了「燈光過食症」,各國的燈光設計師們也開始反省所謂的社會責任。面出 薰所推動的照明偵探團,簡稱「TNT」,帶著各國燈光設計師以偵探的角色,到各大城市偵查光害,並舉辦工作坊,透過當地市民和專業者的參與,喚起對光的重視,減少光的危害。

面出 薰認為,做為一個燈光設計師,不該只是坐在辦公室裡設計,而是要實際走上街頭,發掘燈光的事件或問題。他們透過分組討論,跟著參與學員觀察城市裡各種不同環境的燈,注意燈光對周遭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他們也鼓勵學員,以市民觀點提出改善計畫,不管是不是專業人士,都能提出自己想要的城市照明。



美麗的夜景,不可諱言替城市增添光彩,做為專業的燈光設計者,賴雨農坦言,是該懂得「關燈」的時候了,就算是商業區也該擬定時段,讓城市有休息時間。而城市裡的公園綠地,為了讓人們夜間也能休憩、運動,使用大量燈光如同白晝,這樣的結果卻忽略了不會發聲的生態,在強光照射下,樹木植栽只能不停地行光合作用。賴雨農認為,這些問題透過設計都能獲得改善,困難的是改變人的思維。 

面出 薰強調,現代的照明必須關注到環保,也就是所謂的生態照明,包括對植物、動物都必須尊重,當然人也是生態的一部分,要如何在顧及彼此需求中尋求協調,需要整體思考。 

滅掉一盞不必要的燈,除去樹木身上的燈光捆綁,光可以溫柔又寧靜,懂得適度使用燈,重新檢視城市的整體照明政策,才能成為一個懂得珍惜光的文化城市。 

集數
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