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live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南關廟發現的考古遺址,台南藝術大學教授盧泰康認為是台灣首次發現清代第一座大面積保存瓦漏窯(糖漏窯)窯身結構的古窯。

到Google News按★追蹤「公視我們的島」

台南市關廟區許縣溪旁一處芒果園內,地方文化人士徐世和,在十多年前就發現清代製糖用的瓦漏窯(糖漏窯)殘片,疑似有早期窯業遺址。


台南關廟發現的考古遺址,台南藝術大學教授盧泰康認為是台灣首次發現清代第一座大面積保存瓦漏窯(糖漏窯)窯身結構的古窯。

台南藝術大學教授盧泰康,申請考古計畫,展開探勘挖掘,終於挖出全台首見的瓦漏窯-保東窯。窯址現場發現製糖用陶器碎片,包含「糖漏」、「漏罐」,以及「藁座(圈座器)」等無釉陶器碎片,以及古窯窯體碎磚。


考古探勘挖出大量製糖用的陶器碎片。包含「糖漏」、「漏罐」,以及「藁座(圈座器)」等無釉陶器碎片。

21日在考古現場,進行教育推廣活動,盧泰康導覽說明,保東窯位於果園土丘後方,年代大概在1830年代左右,窯身是半倒焰式磚窯,以土磚堆疊而成,約有二米高,分有三個煙道與煙囪。


台南藝術大學教授盧泰康,21日在考古現場,進行教育推廣活動,說明保東窯的文化價值。

盧泰康表示,過去台灣遍布瓦漏窯,但是都無實體發現,保東窯是第一座大面積保存窯身結構的古窯,堪稱台灣糖業史考古重大發現,文資價值相當高,希望能夠妥善調查與保存。


21日在台南關廟保東窯考古現場,進行教育推廣活動,民眾對出土陶片好奇拍照。

學科
生活, 文化
縣市
  • 台南市
  • 關廟區
關鍵字
盧泰康, 考古遺址, 窯場, 糖業史, 糖漏, 產業遺址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葉鎮中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到Google News按★追蹤「公視我們的島」


高雄市旗山區馬頭山一處坡地,遭到填埋大量有害廢棄物,今天高雄檢警進行開挖作業。

​馬頭山在地團體指出,一月初就發現山坡有工程進行,後來陸續注意到有大量卡車出入,載運不明物質。當地環保人士長達40多天觀察,甚至過年期間睡在車上蒐證,懷疑應是不明廢棄物。

20日高雄檢警前往現場開挖,挖開長約50米,寬約10米面積,深約5米,證實其中包含有害廢棄物。廢棄物的種類包羅萬象,有大量營建廢棄物、報廢滅火器、電路板,以及疑似爐碴、飛灰等物質,現場充滿刺鼻氣味。


開挖後證實其中包含有害廢棄物。廢棄物的種類包羅萬象,有大量營建廢棄物、報廢滅火器、電路板,以及疑似爐碴、飛灰等物質,現場充滿刺鼻氣味。

​由於偷埋現場緊鄰山坡,坡地排水水道水質呈現深褐色,下方就是麗湖。環保人士指出麗湖是當地野生動物棲息的重要水源,也有許多人士釣魚,一旦污染水質,就會形成嚴重生態問題。


埋填廢棄物的坡地排水,水道水質呈現深褐色。


從空拍照片可見,填埋廢棄物的坡地下方就是麗湖。環保人士指出麗湖是當地野生動物棲息的重要水源,也有許多人士釣魚,一旦污染水質,就會形成嚴重生態問題。

​由於民間正推動成立馬頭山國家自然公園,現今再度傳出重大偷埋案件,檢警已經循線展開追查,要抓出破壞國土環境的人士。

學科
公害
縣市
  • 高雄市
  • 旗山區
關鍵字
馬頭山, 偷埋, 廢棄物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葉鎮中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到Google News按★追蹤「公視我們的島」

為設置南部半導體產業廊帶,高雄市政府經發局選定位於高雄岡山與橋頭交界的台糖白埔農場,擬進行半導體製造園區開發,開發面積約88公頃,預計可增加4500個工作機會,產值每年約3000億元。歷經兩次環境部專案小組初審,今(2/19)日下午進入第27次環評大會審查,關心此案的民眾也旁聽出席,表達意見。


白埔產業園區開發計畫的土地權屬狀況,絕大多數都為台糖土地。圖片來源/白埔產業園區設置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第27次會議簡報資料


白埔產業園區開發計畫規劃的土地使用項目。圖片來源/白埔產業園區設置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第27次會議簡報資料

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指出,此開發案將會破壞35公頃的森林,造成2.5萬棵樹被移除,他強調當初台糖造林,樹種以白千層、印度紫檀為大宗,林下已經產生複層植被,紀錄到8種保育類鳥類在此棲息,本次開發行為,僅保留0.5公頃,不僅不利生物的生存,也讓平地造林的預算形同浪費,更與造林減碳政策相互牴觸,違反高雄市淨零碳排自治條例的願景目標。​


白埔產業園區基地現況,有豐富的樹木景觀,也是保育類鳥類的生態棲地。(空拍照片/森林城市協會提供)

另外,保育類環頸雉、草鴞、紅尾伯勞等..鳥類的棲息地,將被設置滯洪池,造成棲地破碎化,基地開發填土,也為下游帶來淹水隱憂。他認為應縮小開發範圍,例如:減少建蔽率,以保護森林生態、排水等自然功能,並建議將滯洪功能移到開發園區地下室,或與一旁的岡山淨水場共用滯洪功能,降低開發案帶來的衝擊。


會議召開前,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說明,開發案將會破壞35公頃的森林,造成2.5萬棵樹被移除,生態受到衝擊。

高雄市政府回應已採納多方意見,將會在滯洪池外圍進行棲地營造,擴大保育類生物的生活環境。同時以保留原始森林為原則,對開發案區域內進行樹木分級篩選,除了原地保留區0.5公頃,並擴大種植樹木用地至13公頃、增加開發區域內的種植樹木量至少6800株,區域外則規劃兩萬餘株,保留生態功能。有環評委員建議,透過改變滯洪池的位置、形狀等,儘量保留原始林相,來減少對生物的傷害。


白埔產業園區歷經兩次初審,最後在第27次環評大會通過環評審查。

經過討論,最後環評會議做出決議,此案無需進行二階環評,通過環評審查,並且需有相關配套,包含以零廢棄物為準則,提前規劃園區廠商廢棄物處理設施,公有建物須於半年後取得銀級以上綠建築標章、環頸雉棲地營造需有具體保育計畫,以及下游的防洪設施等,以確保生態環境的維護。

縣市
  • 高雄市
關鍵字
園區開發, 產業園區, 廢棄物, 滯洪池, 台糖土地, 造林, 環頸雉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張嘉和
工作人員標籤
攝影/撰稿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到Google News按★追蹤「公視我們的島」

台鐵高雄機廠後續再利用​

2022年4月高雄市府提出台鐵高雄機廠都市計畫變更案,計畫一出引發在地居民與民間團體的關注。由於舊廠區內有近千棵樹木,以及豐富的鐵道文化資產,是高雄市民少有的休憩空間,包括森林城市協會等民間團體希望完整保留綠地與鐵道紋理,呼籲至少保留17公頃土地做為森林公園或文史園區,並提出民間版的規劃案。


內政部都委會審查會議召開前,民間團體在國土管理署外演出行動劇,表達守護綠地,留下森林的訴求。


森林城市協會等民間團體提出的民間版方案,認為若將平均容積從300%提高550%,讓開發區集中,面積縮小但建坪不變,不會損及台鐵的土地利益,又可以完整保留廠區樹林和建築。

​< P> 今日都委會由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率領都發局、環保局、地政局等單位出席,支持與反對方分別表達意見。鳳山區武慶里里長表示,為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支持市府的開發方案,瑞城里里長林雪娥表示市府方案將移除800多棵,希望能將森林保留,像衛武營一樣。市府則表示,已委託嘉義大學調查,指定33棵樹為特定紀念樹木,並保留135棵具景觀價值的樹木,其餘樹木則因為健康不佳、棉絮或容易落果等因素移除,未來會再補植2000多棵樹。


高雄市府未來開發台鐵高雄機廠的全區模擬圖。圖片提供/高雄市都發局

民間連署希望保留完整綠地​

​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表示,民間團體的訴求有超過4000人、10位里長與50個團體連署支持,但歷次審查,市府對民間的版本絲毫未採納。莊傑任並質疑按照按照《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27條,拆除重建的舊市區更新,開發面積超過20公頃,應依法辦理環評。 ​

民眾與團體代表在陳述完意見後便被請到旁聽室,但由於旁聽室內設備臨時發生狀況,民眾聽不到場內市府官員與委員的發言,也無法了解市府規劃報告內容,令民間團體相當不滿,質疑違背資訊公開與公民參與的原則。


旁聽民眾看不見也聽不見審查會議的發言內容,用盡各種方式嘗試收聽。

台鐵高雄機廠審議修正後通過​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討論,都委會決議修正後通過。市府在會後表示,該案後續市地重劃作業時,將主動申請辦理環境影響評估作業。全區出流管制規劃等作業。並於重劃作業報內政部地政司核定後,同步將本案都市計畫細部計畫一併再同步公告核定。

學科
開發, 生活
縣市
  • 台北市
  • 高雄市
關鍵字
機廠, 鐵道文化, 都市樹木, 都市計畫, 園區開發, 高雄機廠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張岱屏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2025.1.26 台南市楠西區住家牆面裂損

1月21日嘉義大埔強震後,台南市楠西區、玉井區等地,許多房屋被貼上紅黃單。往後持續至今,南部地區餘震不斷,包含25日和26日,都有地震規模達5.7。

氣象署統計至27日早上已超過百起有感地震,其中顯著有感的地震有33起,氣象署研判後續的一兩個禮拜內還是會有規模較大的地震發生。台南市府26日並更改災害應變中心名稱為「114年1月連續地震臺南市災害應變中心」。


2025.1.26
台南市楠西區住家水塔掉落

在楠西區仁愛路有整排街屋住戶,即使目前多數被貼上黃單,說明受損情形無結構安全顧慮,但居民仍不敢繼續在屋內過夜,紛紛移居親戚住家或是暫時性的收容空間,也有的先睡車上,只求一夜能安穩入眠。

根據台南市府截至1月23日晚間八點的統計,全市各區建物災損通報2650件,已由土木、結構技師公會及建築師公會實施緊急評估災損的有1724件,紅單195件、黃單 493件。


2025.1.26
台南市玉井區文化大廈

部分居民認為,結構技師之前首次依據1月21日地震判定的結果,可能已不符合餘震過後的實際情況,因此申請複驗。但由於件數眾多,加上適逢過年,執行尚無確切日期,擔心地方上修繕量能有限,後續家園回復之路還很漫長。


2025.1.26
台南市玉井區牆面裂損、磁磚崩落

 

學科
災害
縣市
  • 台南市
關鍵字
地震, 防震, 建物倒塌, 防災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攝影/張瑜珊
文稿/張瑜珊、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環境部舉行「海草復育」與「紅樹林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第 2 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

2025年1月23日上午,環境部舉行「海草復育」與「紅樹林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第 2 次專案小組審查。這是一場公開會議,現場有委員在議程進行到第一位民眾發言之後,提出拒絕媒體錄影與拍照。經主席裁示,接續的會議,媒體只能旁聽,無法拍攝,若引述與會者的發言須取得發言者的同意。

期待能增加自然碳匯,政府將海草與紅樹林視為具有潛力的藍碳,農業部與海保署委託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團隊規劃方法學。依據公開的簡報,「海草復育」與「紅樹林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草案皆參考IPCC方法學,海草以國際碳標準VCS VM0033與臺灣標準作業程序修改,紅樹林以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 大規模CDM專案方法學 (CDMAR-AM0014)與臺灣紅樹林碳匯標準作業程序修改。


完整閱讀→ 海草復育減量方法學-第二次小組審查會議簡報

透過復育海草與紅樹林的專案活動,在專案邊界內增加碳儲量。專案面積皆應大於0.1公頃,將復育的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與沈積物有機碳計入碳庫。專案復育的海草與紅樹林面積皆不得超過專案邊界,若超過就必須進行管理移除。具體措施包含栽植、補植與換種、撫育、經營管理方式、監測技術。


完整閱讀→   紅樹林植林減量方法學-第二次小組審查會議簡報

爭議較大的紅樹林,有多位生態學者與NGO代表到現場登記發言。


審查會議上多位專家學者出席,表達意見。

長期研究蟹類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施習德教授提出,以紅樹林固碳是錯誤政策,他表示因為台灣大多數的紅樹林都不是原生的,而且紅樹林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幾乎完全抵消紅樹林的藍碳功能。新竹香山濕地過去因人為栽種紅樹林,衝擊特有種台灣旱招潮蟹的生存,2005年數量不到5000隻,在新竹市政府清除紅樹林之後,2022年數量恢復到41萬隻,他認為不能為了碳匯犧牲台灣海岸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功能。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施習德教授,闡述紅樹林對台灣旱招潮蟹的影響。 資料來源:施習德

長期研究候鳥大杓鷸的蔡嘉陽則提出,紅樹林在原有的地方確實有它的生態功能,但彰化海岸因為人為栽種,目前有40公頃的紅樹林,不但造成內陸排水問題,而且改變當地的環境特性,原本生存在泥灘地的萬歲大眼蟹等物種被替代成能適應紅樹林的蟹種,加上海茄冬呼吸根密集,候鳥無法走進去覓食,保育類的大杓鷸從3000隻銳減到200隻也是受到紅樹林跟人類干擾而產生的變化,種植紅樹林已影響到水鳥生態。臺灣各地海岸的環境條件不同,不能用單一的方法或模式來套用跟規範,他認為目前的方法學草案不可行。

相關專題》灘地回復|為什麼這些地方必須清除紅樹林?


長期關注大杓鷸生態的蔡嘉陽,在簡報中提出觀察到紅樹林造成大杓鷸覓食環境的改變。 

東海大學終身特聘教授林惠真在現場發言提及,目前海草與紅樹林的方法學只是碳匯監測計算方法學,沒說明如何種、在哪裡種,還有很多爭議,呼籲重視濕地保育法第五條「優先保護自然溼地」,自然碳匯不是救命稻草。


東海大學特聘教授林惠真指出這次方法學草案還有許多遺漏之處。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律師表示,在方法學草案中專案活動的適用條件僅寫「適用於適合紅樹林生長之濕地」,在法律上不明確,若只要符合這樣的定義就能種植紅樹林,忽略當地的生態保育價值、當地居民的生存權利,這不是藍碳,是血碳。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員洪碩辰強調,海草與紅樹林的碳匯潛力過度誇大,合計只有台灣整體碳排的萬分之三,從源頭減碳才是真正負責的做法。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員洪辰碩提出要保護原生態,源頭減量才是負責的做法。

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謝振東肯定農業部和海委會主動積極投入,但是也需要謹慎宣導,過去環團看到民眾習慣跟風栽種一些非台灣原生種植物,若以紅樹林作為自然碳匯,未來會不會造成各地栽種紅樹林的亂象?

荒野保護協會專員陸淑琴則質疑,要透過紅樹林植林換取碳匯,現在提出的方法學如何從理論到實作?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及預算做好人工植林後的控管?植林的碳匯量是否值得冒險用這些棲地去換取?

有委員認同台灣需要建立海洋碳匯的方法學,自然碳匯是國際趨勢,國際上已有科學實證,也有多位委員認為此版方法學草案中,關於適用場域、適用條件、成本、法規外加性、監測機制、總體效益等面向尚不夠明確且有生態疑慮,最後決議補件再審。

縣市
  • 台北市
關鍵字
紅樹林, 減碳, 藍碳, 香山濕地, 大杓鷸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文稿/陳佳利
攝影/陳佳利、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根據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推估,編號007地震地表最大加速度,主要出現在台南市楠西區與南化區。根據台南市府截至1月23日晚間八點的統計,全市各區建物災損通報2650件,已由土木、結構技師公會及建築師公會實施緊急評估災損的有1724件,紅單195件、黃單 493件。建物毀損通報則是以楠西區和玉井為最主要地區,其中楠西區超過300件最多。

相關新聞》嘉義強震後台南受損嚴重 玉井多戶水塔倒塌無水可用
相關新聞》台南楠西屋損通報近200件 密枝里近30戶民宅受損

玉井區仁愛街一棟六層樓集合住宅「文化大廈」,一樓有好幾根柱子爆裂,變成危樓,二十幾戶民眾緊急漏夜撤離。


台南市楠西國小禮堂輕鋼架天花板幾乎整片掉落,幸好地震發生在夜間,沒有學生在禮堂內。


台南楠西國中校舍損毀嚴重,有兩棟校舍面臨可能需要拆除,以及學生安置等問題。

​1月21日一早,國震中心團隊便前往台南勘災。國震中心建物組組長林瑞良表示,玉井區文化大廈是典型的「軟弱底層」建築,一樓因做為停車空間,牆體非常少,二樓以上是住宅,隔間較多,會導致建物頭重腳輕,2024年403花蓮地震時,許多建築也是因類似的原因損壞。

相關專題》震撼 403:921地震以來最大規模強震 超過700起的餘震


台南玉井區文化大廈是典型的「軟弱底層」建築,一樓因做為停車空間,牆體非常少,二樓以上是住宅,隔間較多,會導致建物頭重腳輕,去年403花蓮地震時,許多建築也是因類似的原因損壞。


受到嘉義大埔強震影響的台南玉井文化大廈,經過結構補強之後,22日中午,短暫開放10分鐘讓住戶回家收拾物品,住戶回到家中,住家內部瓦斯桶、衣櫃、電視都倒成一團,牆壁也出現多處裂痕。照片/居民提供

而在楠西區,絕大多數損壞的建築,都是屋齡至少四、五十年以上的傳統街屋。在混凝土剝落的建築柱體,可以觀察到箍筋量不足、間距過大的問題。現行的耐震設計規範,應以「強柱弱梁」為原則,不過國震中心勘災團隊發現,許多街屋騎樓柱的柱頂產生破壞,梁反而是完好的,這表示可能因為房子是早期興建,因此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設計規範。


台南市府統計,建物毀損通報以楠西區最多,許多屋齡都在四五十年以上。

這場農曆年前的強震,導致許多民眾無家可歸,除了地方政府規劃安置場所、發放補助及慰問金,也有許多熱心民眾提供餐食、水電維修服務。在部分居民感受中,這次地震比九二一地震還可怕,因為自己的房子經歷九二一、甚至更早的白河地震都沒事,卻在這次地震中毀損。

回顧》驚天動地100秒|憶當年九二一地震


台南市楠西區中興路的這處房舍受損,牆面出現明顯裂痕。

林瑞良組長提醒,老舊建物的弱點一直都存在,即使曾挺過大地震,也不表示未來碰上地震不會有問題。這次嘉義大埔地震,較新的建物都沒有觀察到結構性破壞,這反映出雖然台灣建築耐震設計規範已有改進,但既有老舊建築的補強或拆除重建,必須設法加速進行。

學科
災害
縣市
  • 台南市
  • 楠西區
  • 台南市
  • 玉井區
關鍵字
大埔地震, 地震, 耐震, 防震, 老舊建築, 國震中心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撰文/林書帆
攝影/張景泓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2025年1月21日凌晨0點17分,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地震深度只有9.7的極淺層地震,震央在嘉義大埔,幾乎全台有感。氣象署凌晨一點半舉辦記者會說明此次地震成因,並提醒民眾,後續餘震不斷,也曾出現規模5以上地震,氣象署研判未來三天內,還是會有可能在這個區域密集發生規模5.0以上地震,呼籲民眾做好準備。


在地震發生前,不少民眾都收到國家級警報,氣象署表示這是自去年九月一日後修訂新增加的一個國家警報的門檻。考量規模6.5以上的大震,通常伴隨較大的低頻能量和較長的搖晃時間,可能會對高樓層造成威脅,因此只要預估地震規模6.5以上,並且縣市預估震度達3級以上,符合其中一種條件,就會發布災防告警細胞廣播,以便民眾防災。而21日凌晨編號第七號的這場地震是第一個在這個條件下發布的國家級警報。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在21日上午10點15分記者會上再次說明這次的地震成因,還是以菲律海板塊跟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所造成,菲律賓海板塊在台灣的東部以每年大概8公分的方式,從西南邊往東北這邊擠過來,相對的應力會慢慢傳遞到西部比較淺的位置蓄積,所以西部地震活動大概都在20公里以內,對地表的人類活動及建物、交通設施影響很大。

另外從歷史地震資料來看,從這次地震震央位置的星號圖標來看,比較特別的是,與1964年白河規模6.3地震,也就是白河地震發生61年後,又發生一個規模接近的地震,以及1941年規模7.0的中埔地震。而在這半徑30公里內,發生過多起規模5.0以上的地震,表示這地區的地震活動是相當活躍的,因此氣象署提醒民眾,後續餘震相當頻繁,須做好防震準備。



這次地震附近的斷層狀況,從地礦中心的斷層分布圖來看,這次距離震央較近的是觸口斷層、口宵裡斷層和六甲斷層,但從目前的資料研判,無法把這次地震發生成因歸結在哪一個斷層,只能說附近是相當破碎,斷層相當多的區域,也代表這地區地震相當活躍,今天凌晨規模6.4地震發生之後,餘震數量相當多,截至1月21日上午九點半偵測到15個顯著有感餘震,40個小區域有感餘震,合計55個餘震,餘震位置都分布在南部地區為主。
 

學科
災害, 生活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地震, 斷層, 板塊運動, 強震, 梅山斷層, 大埔地震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文稿整理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專案小組第六次初審會議,環境部線上直播的影音。

 

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環評會議專案小組第六次初審會議,今日(17)在環境部舉行。抗議民眾在環境部前搭帳,與關心本案的民眾一起透過視訊了解會議情形,基隆市長謝國樑也到場。

會議開始前,登記發言且報到的民眾有42位。由於會議室發言民眾的座位區只有18個座位,環境部想協調雙方各派10名代表與會,以節省會議時間,協調過程一度爆發口角,最後環境部擴大參與,讓登記發言的民眾都能入場。在等待發言區加擺板凳,供民眾入座。

晚間六點多,基隆協和電廠更新(四接)案,歷經一整天的審查,議程進入閉門會議階段時,環團強烈質疑還有問題沒釐清,拒絕離場,環評委員沒有進行閉門討論。有委員提議改以投票方式進行,主席建議甲案為補正後再審;乙案為「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及「認定不應開發」兩案並陳送環評大會。

現場十位環評委員進行投票,投票結果為甲案一票,乙案九票,決議兩案併陳送環評大會討論。

 

學科
開發, 能源
縣市
  • 台北市
  • 基隆市
關鍵字
協和電廠, 四接, 能源轉型, 天然氣, 外木山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陳佳利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根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2023年統計,約一萬名列冊的拾荒者,一年處理647,270公噸的回收量,大概占台灣全體回收量一成,與清潔隊自行回收的年處理量相當。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秘書長廖宏翊說,更遑論還有沒被列冊的拾荒者,他們對整體資源回收體系貢獻絕不亞於清潔隊。


台灣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2024年9-12月實地走訪全國北中南九個縣市,共訪問三百多位拾荒者,勾勒出全國拾荒者面貌以及所面臨的難題。

然而,這群拾荒者在城市的處境又是如何呢?

長期陪伴拾荒者的台灣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26日舉辦公布《2024年全台拾荒者公正轉型研究調查報告》記者會,實際訪問三百多名個體拾荒戶,描繪出拾荒者群體樣貌。報告指出拾荒者平均年齡近70歲,大多是高齡女性;另外將近八成的拾荒者,每個月的回收收入低於六千元;四成拾荒者有過轉職念頭,卻因高齡、技能有限,難以轉換。大多數拾荒者過往從事基層低技術性或勞力密集工作。 台灣勞工陣線主任洪敬舒表示,許多經濟條件不佳的高齡者,因在一般就業市場不討喜,容易掉入社會底層。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三百多位拾荒者中有七成是女性,其中又以將近七十歲的高齡女性為主。

除了本身技能,拾荒者也經常遇到存放回收物空間不足的難題。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共同創辦人巫彥德提到,拾荒者與回收站常因堆放回收物、環境不佳,遭鄰舍嫌棄並檢舉,而發生鄰里衝突,而都市中回收站或回收場一間間關閉,對拾荒者收入也造成衝擊。


在台北市拾荒已有十年的小不點,表示在原本常去的回收站關閉之後,必須走到比較遠的回收站,運送時間加長,相對也增加行進風險。

一同出席記者會的拾荒者代表小不點女士,在台北市從事拾荒十年。他表示以往只須走路10分鐘,即可到達寶興街回收站變賣,但自從回收站關閉後,現在必須花一小時走往西藏路的回收場,路上車多危險,回收站收的種類也少,影響收入。

過往回收政策不見拾荒者角色 

目前政府推動關懷拾荒者相關政策十分有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賴偉傑表示,長期來台灣資源回收政策始終不見拾荒者的角色參與。直到2019年,才將中低收入戶納進個體式的資收關懷計畫。五角拌協會秘書長廖宏翊則質疑此計畫,他認為現有關懷計畫設計有中低收入戶資格、每月結算等限制,對有住處、急需現金度日的拾荒者無實質幫助。


拾荒者不管是在循環經濟、社會運作上都能提供其貢獻。

廖宏翊建議政府除了掌握拾荒者全貌,還應檢討現有回收基金制度,因目前回收基金多補貼給上游廠商,沒有回饋給基層回收站及拾荒者,在政策上可參考國外,在公有地規劃分散型社區回收空間,將拾荒者正式納入環保回收系統,做好分類回收。

民間認將拾荒者納入回收系統 更能有效率推零廢棄

台大建築與城鄉所副教授黃麗玲也認為,應設計合宜機制,使都市中土地使用分區更具包容,讓拾荒工作納入循環經濟整體規劃。人生百味協會共同創辦人巫彥德表示,應設置足夠空間讓拾荒者消化社區回收物,也應引進適切科技概念,導入必要技術和資源。升級的回收站不只可以減少拾荒者與社區的衝突,也能增加資源回收效益。拾荒從業者小不點也期待未來能有定時定點的社區型回收站,他不單希望有份穩定工作,也期待正式加入解決環境回收物的行列。


民間團體認為拾荒者在淨零公正轉型政策中可以扮演資源循環零廢棄的重要角色。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賴偉傑說,淨零政策中的公正轉型是反省拾荒議題很好的角度,呼籲政府正視拾荒者的角色與功能,將他們納入體系。民間團體希望透過這份調查報告,政府能重新檢視拾荒者的定位,在政府推動的淨零轉型,資源回收零廢棄的目標中,肯認拾荒者將可扮演重要關鍵。

延伸閱讀》減廢 從細分類開始|垃圾減量你我都能盡分力

學科
生活, 城市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拾荒, 資源回收, 回收, 回收場, 資源循環, 零廢棄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洪敬慧
工作人員標籤
文字整理/攝影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現場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