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南沙太平島周遭海域,發現棘冠海星異常增生之後,在東沙環礁的部分區域,也出現數量驚人的棘冠海星,為避免讓東沙環礁的珊瑚礁生態陷入難以挽回的地步,今年六月,台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研究團隊結合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中山大學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等人員,在東沙環礁進行移除作業,並在9日召開記者會,呼籲大眾及政府共同來關心。
研究團隊發現東沙環礁棘冠海星大爆發
棘冠海星喜歡吃活體石珊瑚的珊瑚蟲,一隻成年的海星,每天可啃食357-478平方公分的珊瑚。成熟棘冠海星在一年內就可釋出近3億顆卵,光是以1%的幼生存活下來,就至少有1百萬隻以上的幼體,繁殖能力十分驚人,是近年來衝擊珊瑚礁生態的狠角色。
2024年6月台灣珊瑚礁學會鄭明修研究團隊接受內政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進行棘冠海星移除作業,研究團隊從棘冠海星爆發的熱區來推估,平均每公頃(一萬平方公尺)就有大約1233隻的棘冠海星,嚴重超過當地珊瑚礁可承受的狀況。
研究團隊調查,目前受到危害最深的是東沙外環礁水深11-20公尺處的石珊瑚,死亡率高達九成以上,其他水深的石珊瑚也被棘冠海星啃食呈現白化現象,由於數量龐大,到處都是飢餓的棘冠海星,因此就連不愛吃的團塊微孔珊瑚、肉質軟珊瑚,也可以觀察到棘冠海星聚集啃食的畫面。研究團隊從2019年6月發現環礁南側有約莫30隻棘冠海星啃食珊瑚,5年下來已蔓延到環礁西南角長約4公里左右,認為擴增情況日益嚴重。
使用注射醋酸毒殺以及手動方式來移除
為了遏阻棘冠海星持續擴散,研究團隊從6月6日至12日展開移除作業,歷經七次潛水,共計移除了1840隻,其中使用長柄注射醋酸毒殺海星 1237隻,另外手動移除有603隻,顯示用注射方式更有效率。 不過要清除牠,並不容易。棘冠海星在飢餓狀態下可以存活六個月,白天小型個體會躲在不容易被發現的珊瑚縫隙或下方,增加移除難度。 目前各國對抗棘冠海星的做法,還是以手動移除、注射醋酸、保護天敵大法螺與珊瑚礁魚類等,還有控制營養鹽污染等方式。
澳洲大堡礁、日本石垣島等地都曾發生大量爆發
然而不只是東沙環礁海域受災,早在2010年,鄭明修研究團隊就在澎湖西吉島附近首次記錄到大量棘冠海星的蹤跡,號召志工展開移除作業,才將情況控制;2021年研究團隊在太平島海域進行調查時,就發現以往生長狀態良好的珊瑚礁生態系,在水深兩公尺以下的珊瑚,九成以上都死亡,尤其石珊瑚的狀況最淒慘,當時研究團隊測量到的一公頃(一萬平方公尺)就有760隻棘冠海星,現在東沙的密度更高,情況更加危急。
想要徹底清除棘冠海星並不容易,1960年以來澳洲大堡礁,反覆大爆發的情況持續在發生,沖繩、關島、馬來西亞、南海、西沙群島、石垣島也曾有棘冠海星大爆發,到現在珊瑚礁生態系也尚未完全恢復。
延伸閱讀》鄭明修|棘冠海星大爆發造成珊瑚礁生態大浩劫,有解方嗎?
但棘冠海星為何會大發生呢 ?
為何棘冠海星的數量會異常增生呢?目前科學上仍沒有確切的解釋。 學術界推測可能的原因,還是與人類行為有關。像是天敵大法螺或是珊瑚礁魚類,原本牠們會進食棘冠海星幼體,而浮游幼生時期的棘冠海星,更是許多魚類的食物,但人類取走了大法螺和珊瑚礁魚類,自然也改變了生態系的平衡。
另外,像是富含營養鹽的水流入大海,讓藻類增生,相對也提供了棘冠海星幼生足夠的食物來源,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導致珊瑚礁魚類死亡,這些都也會是影響棘冠海星存續的因素。
但是太平島、東沙及西吉島的人為干擾與污染較少,為什麼也會有棘冠海星的大發生,也是科學家們急欲解開的謎團,試圖解答珊瑚礁生態系失衡的警訊。
當務之急展開搶救行動
全球海洋科學家都在試圖找尋解方,例如是否能利用棘冠海星喜歡吃軸孔珊瑚的特性,利用軸孔珊瑚氣味來誘捕海星等,或是在爆發地區取海水來驗環境DNA,希望找出解答。但持續監測,早期發現,採取人為移除仍是目前主要的解決方案。
東沙外環礁的珊瑚礁是南海最豐富、漂亮的珊瑚礁,假設珊瑚礁生態遭到破壞,將是台灣海洋資源一大損失。鄭明修呼籲政府要以森林火災的態度,發起救援行動,號召資深潛水志工和潛水專業快艇,一起前往,盡速清除現有的成熟個體,在今年7-9月把棘冠海星的密度降低下來,就有機會可以降低之後的繁衍擴散。
另外,由於目前對棘冠海星的出沒仍難以掌握,也當場號召潛水人員,若有看到棘冠海星,可以通報相關單位,共同監測海洋生態,好好維持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避免一環扣一環的食物鏈失衡,才能讓海洋繼續保有豐富的樣貌。
對於海洋學者訴求,海洋保育署則發布新聞稿回應,表示目前針對棘冠海星的清除,採取人工撿拾和醋酸液注射的方式,從過去在南沙太平島的經驗來看,能夠有效控制爆發情形,成效良好,而這次大爆發地點在國家公園內,未來也會與主管機關保持聯繫,並提供協助,共同維護海洋環境,達到資源永續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