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在現場】台南首見台灣糖漏窯業文化遺址|2025.02.22

採訪報導
台南關廟發現的考古遺址,台南藝術大學教授盧泰康認為是台灣首次發現清代第一座大面積保存瓦漏窯(糖漏窯)窯身結構的古窯。

台南市關廟區許縣溪旁一處芒果園內,地方文化人士徐世和,在十多年前就發現清代製糖用的瓦漏窯(糖漏窯)殘片,疑似有早期窯業遺址。

台南關廟發現的考古遺址,台南藝術大學教授盧泰康認為是台灣首次發現清代第一座大面積保存瓦漏窯(糖漏窯)窯身結構的古窯。


台南藝術大學教授盧泰康,申請考古計畫,展開探勘挖掘,終於挖出全台首見的瓦漏窯-保東窯。窯址現場發現製糖用陶器碎片,包含「糖漏」、「漏罐」,以及「藁座(圈座器)」等無釉陶器碎片,以及古窯窯體碎磚。

考古探勘挖出大量製糖用的陶器碎片。包含「糖漏」、「漏罐」,以及「藁座(圈座器)」等無釉陶器碎片。


21日在考古現場,進行教育推廣活動,盧泰康導覽說明,保東窯位於果園土丘後方,年代大概在1830年代左右,窯身是半倒焰式磚窯,以土磚堆疊而成,約有二米高,分有三個煙道與煙囪。

台南藝術大學教授盧泰康,21日在考古現場,進行教育推廣活動,說明保東窯的文化價值。


盧泰康表示,過去台灣遍布瓦漏窯,但是都無實體發現,保東窯是第一座大面積保存窯身結構的古窯,堪稱糖業史考古重大發現,文資價值相當高,希望能夠妥善調查與保存。

21日在台南關廟保東窯考古現場,進行教育推廣活動,民眾對出土陶片好奇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