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光之城~上篇|台灣最早的墓葬群

採訪/撰稿 陳慶鍾 陳炯翊
攝影/剪輯 陳慶鍾

在草比人高的山坡上,有一群人,往南山公墓的深處挺進,這群人裡,有文史研究人員,有關心台南在地文化的市民,還有從德國來研究移民史的教授,他們籌組公民社團「地上台南」,幾乎每週都來拍照調查。

2018年1月,台南市政府在南山公墓辦理遷葬,要求所有人或家屬,七個月內自主遷葬,之後可以申請補償,如果期限到了沒有遷,市政府會代為處理,依規定不得異議。

一般人走到墓仔埔,難免心裡避諱,地上台南這群人卻視為珍寶,看書、查學術論文、在墓區穿梭普查,希望趕在強制遷葬前,把南山公墓的文史線索都建構起來。

在南門路和樹林街口的大南門,建於1725年,是當時台南府城南側的邊界。相傳從大南門望去,沙丘起伏綿延,竹溪蜿蜒穿流沙丘之間,是有山有水的風水寶地,現在的五妃廟,位於當時南門外的魁斗山,俗稱鬼仔山,碑文記載當時一片荒蕪、罕有人煙。

其中被台南市政府列為古蹟的曾振暘墓,有將近四百年歷史,是台灣已知最早的明朝古墓,墓碑上刻著「皇明」兩個字,安葬年代是崇禎十五年,也就是1642年,那時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管理的時代。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助理蘇峯楠說,至少在17世紀中期之前,南山公墓這片地方,已經開始發展傳統墓葬。

1895年,日本殖民政府接收台灣拍攝的《台灣諸景寫真帖》中,大南門外已經是滿布墳墓的景象,比對1898年繪製的《台灣堡圖》,大南門外當時稱為桶盤淺庄,圖中密密麻麻一橫一豎的符號,都是墳墓,面積之大,從大南門到現在的台南機場,都曾是先人安葬的所在。

但是從日治時期強制遷葬、市街重劃,1928年引發抗日運動「大南門廢棄墓園事件」直到今天,都市不斷擴張,現在大南門城牆外已是高樓林立,南山公墓逐漸縮小,成為現在雜草叢生的樣貌,占地還不到一百公頃。

"祖先的墓好好在那,誰願意讓你遷葬?"

從18世紀中期,先人遷台住到府城台南,台南市這家百年糕餅鋪的老闆陳茂雄,拿出家譜告訴我們,遷台先祖和歷代祖先的墳墓,這次都得被迫遷葬,陳茂雄表示,他當然捨不得,祖先的墓在那裡已經幾百年,「我向陳震曜先祖擲筊杯,問說把你遷走好嗎,但都擲不到杯」。

陳家先人曾是鄉賢,在朝當官,遷葬祖先安放靈骨塔的事,家族認為事關重大,都不願意,已經跟市政府陳情,希望原地保留。陳茂雄說,「不是只有我,大家都反對!哪個人,祖先的墓好好在那,願意讓你遷葬,不過政府要是硬著來,我們也是沒辦法!」

同樣經營糕餅店、世居台南已數百年,何小姐說市府要他們趕快遷葬,造成家族很大的困擾。「因為我們沒有心理準備,要在這麼短的時間遷葬先人,像我們家族這麼大,很多親戚根本還聯絡不上。」

何小姐家族因為擔心期限到了,列代先祖的墓園被市政府強制遷葬,雖然不願意,也只能趕緊自主辦理。但是這次共起掘11位先人,加上安放寶塔花費超過百萬,市府補助只夠勉強支付起掘費用。

照片提供 地上台南


對於無力承擔入塔安置的後人,最後只能被迫讓市府統一處理,由怪手起掘、火化、灑葬再植草皮,這樣的方式並非所有家屬都能接受。何小姐表示,一個塔位最少要十萬,一位家境不好的親戚因此被迫放棄,市政府發包由挖土機挖掘,所有遺骨火化灑葬在一起,這位親戚也不知道要去哪裡祭拜了。

台南市府為什麼要求遷葬?立在南山公墓的公文告示牌上寫著「促進都市發展,增進公共利益及安全」,對市民來說可能不太容易明白,市府大費周章取得這些土地,到底要拿來做什麼?

市府構想 “設置立體型殯葬專區 活化周邊土地”

「南山公墓其實從來沒有所謂的開發計畫,使用這樣的動詞去解釋,對政府來說其實很困擾,因為南山公墓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公墓,就算我們有計畫,也是個殯葬專區的計畫」,台南市副市長王時思強調。

市政府查估,南山公墓大約有94.7公頃,地面上就有大約有五萬門墓,1991年12月已經公告禁葬。目前進行和計畫要遷葬的,共有四個部分,A區和B區靠近市立火化場,加起來有16公頃多,主要因為殯葬設施快要不夠用,所以有設置立體型殯葬專區的構想。

副市長王時思表示,納骨塔99.9%已經用完,禮堂、靈堂等設施也明顯不足。另外露天燒紙錢等習俗有環保衛生問題,希望透過現代化、立體化的做法,來增加和更新場地跟設備。

另外因為有民代和市民反映,公墓靠住宅區太近,又沒有規劃,所以市政府規劃分年分區辦理自償性遷葬,在C區和D區共有三公頃多,會用來開闢公園、道路或興築水利等公共設施,活化遷葬後的土地利用,促進發展。

王時思表示,之前每任市長都希望可以整理南山公墓,那時想到的都是遷移工程浩大和預算問題,才沒有變成執行面的政策,直到賴清德市長才確定,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原來文史團體對這件事的關注非常高。

南山公墓到底有什麼文化價值?為什麼被學界視為珍貴歷史研究材料?在2004年被台南市政府指定為古蹟的水交社文化園區,可以找到答案。

文化部“開發傳統墓葬區 須先文化資產價值評估”

水交社文化園區就在南山公墓北邊,早年都屬於府城的桶盤淺墓葬群,日治時期被清除興建海軍航空隊宿舍,國民政府遷台後成為空軍眷村,2009年市政府辦理水交社重劃,在基地發掘出明清古墓群,台南藝術大學教授盧泰康等多位學者,投入考古搶救。

當時南藝大團隊清理出67處墓葬遺跡和4處墓塋遺構,測量不同時期的墳墓構造,紀錄被工程干擾毀損的出土文物,包括許多陪葬玉器、陶器和金屬器,還有海上通商的西班牙卡洛斯銀幣,嘗試了解先人移民到台灣的過程和生活。

照片提供 南藝大盧泰康

考古團隊還紀錄先人遺骨保存的狀態,研判年齡、性別、疾病等體質特徵,南藝大教授盧泰康說明,如此可以了解大量屬於台灣早期,人民生活的身體情況,生過什麼病、跟地方風俗有什麼關係,從福建過來以後,DNA到底有什麼變化?以體質人類學的方式,建構台灣最早的漢人移民體質資料庫,他強調,如果南山公墓能保存下來,體質資料一定會更完整。

盧泰康表示,從文資法規範的九大類有形文化資產來看,南山公墓明清古墓群,包括地上的古蹟歷史建築、地下的建築遺址,和墓葬所保存的古物,至少分屬三大類的文化資產,才會被學界認定是珍貴的國家級文化遺產。

照片提供 南藝大盧泰康

從2016年高雄覆鼎金公墓改建為森林公園,之後新北市新店第一公墓改建成產業園區,接著彰化鹿港第一公墓要興建太陽能發電廠,鏟除古墓群的爭議一再上演,居民和文史團體紛紛抗爭要求保護,怪手直接闖進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墓群,文化部也驚覺不太對勁。

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公有建造物和附屬施設完工五十年以上,在處分它之前,要先做文化資產價值評估,文化部在2019年5月召集全國各縣市政府,要求在開發傳統墓葬區前,必須先進行評估,否則可能違法。

台南市政府目前暫停南山公墓殯葬專區的先期規劃,先執行文資調查評估再決定保存方式。市府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林喬彬表示,會先用一年調查殯葬專區的範圍,整個案子會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

除了文化部要求做文資價值評估,台南在地文史團體也提報二十多座古墓,希望登錄為古蹟,和申請將南山公墓周邊一百多公頃的範圍,登錄為文化景觀。目前都由台南大學團隊執行文資調查中,但是只有調查地面上墳墓的評估方式,受到質疑。

「這次清查有個特點,我們沒有涉及下挖式調查,數量的概估,以人到現場看到的數量來做基準」,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林喬彬說,「研究團隊會依據民政局提供的資料,內業的部分,從歷史文獻去爬梳,外業的部分,在現場了解整個墓的形制、材料、格局等,從這些角度來判斷它的文化資產價值。」

南山公墓是台灣已知漢人開發史上最早的墓區,四百年來層層疊疊的古墓群,在只考究史料、沒有地下考古的調查下,能否適當評估文化價值,連文化部都覺得不適當。文資局古蹟聚落組組長張祐創表示,「幾百年的公墓,可能不只有一層,,考古的部分沒有試掘,確實比較難評估。」

集數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