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live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棘冠海星又被稱為魔鬼海星或長棘海星,因體表滿布細長棘刺而命名,被刺到會有紅腫刺痛等症狀,喜歡啃食珊瑚上的珊瑚蟲。

繼南沙太平島周遭海域,發現棘冠海星異常增生之後,在東沙環礁的部分區域,也出現數量驚人的棘冠海星,為避免讓東沙環礁的珊瑚礁生態陷入難以挽回的地步,今年六月,台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研究團隊結合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中山大學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等人員,在東沙環礁進行移除作業,並在9日召開記者會,呼籲大眾及政府共同來關心。 ​ ​ ​ ​

研究團隊發現東沙環礁棘冠海星大爆發 ​

棘冠海星喜歡吃活體石珊瑚的珊瑚蟲,一隻成年的海星,每天可啃食357-478平方公分的珊瑚。成熟棘冠海星在一年內就可釋出近3億顆卵,光是以1%的幼生存活下來,就至少有1百萬隻以上的幼體,繁殖能力十分驚人,是近年來衝擊珊瑚礁生態的狠角色。

​ 2024年6月台灣珊瑚礁學會鄭明修研究團隊接受內政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進行棘冠海星移除作業,研究團隊從棘冠海星爆發的熱區來推估,平均每公頃(一萬平方公尺)就有大約1233隻的棘冠海星,嚴重超過當地珊瑚礁可承受的狀況。 ​


研究團隊發現東沙外環礁西南處,到處都能看到飢餓的棘冠海星。台灣珊瑚礁學會提供

研究團隊調查,目前受到危害最深的是東沙外環礁水深11-20公尺處的石珊瑚,死亡率高達九成以上,其他水深的石珊瑚也被棘冠海星啃食呈現白化現象,由於數量龐大,到處都是飢餓的棘冠海星,因此就連不愛吃的團塊微孔珊瑚、肉質軟珊瑚,也可以觀察到棘冠海星聚集啃食的畫面。研究團隊從2019年6月發現環礁南側有約莫30隻棘冠海星啃食珊瑚,5年下來已蔓延到環礁西南角長約4公里左右,認為擴增情況日益嚴重。 ​


兩隻棘冠海星正在啃食平常不愛吃的肉質軟珊瑚。台灣珊瑚礁學會提供

使用注射醋酸毒殺以及手動方式來移除

為了遏阻棘冠海星持續擴散,研究團隊從6月6日至12日展開移除作業,歷經七次潛水,共計移除了1840隻,其中使用長柄注射醋酸毒殺海星 1237隻,另外手動移除有603隻,顯示用注射方式更有效率。 ​ 不過要清除牠,並不容易。棘冠海星在飢餓狀態下可以存活六個月,白天小型個體會躲在不容易被發現的珊瑚縫隙或下方,增加移除難度。 ​ 目前各國對抗棘冠海星的做法,還是以手動移除、注射醋酸、保護天敵大法螺與珊瑚礁魚類等,還有控制營養鹽污染等方式。 ​ ​


團隊人員用長柄注射醋酸到棘冠海星體內。台灣珊瑚礁學會提供


研究團隊手工移除的棘冠海星,曬乾脫水後就會自然死亡。台灣珊瑚礁學會提供

澳洲大堡礁、日本石垣島等地都曾發生大量爆發 ​

然而不只是東沙環礁海域受災,早在2010年,鄭明修研究團隊就在澎湖西吉島附近首次記錄到大量棘冠海星的蹤跡,號召志工展開移除作業,才將情況控制;2021年研究團隊在太平島海域進行調查時,就發現以往生長狀態良好的珊瑚礁生態系,在水深兩公尺以下的珊瑚,九成以上都死亡,尤其石珊瑚的狀況最淒慘,當時研究團隊測量到的一公頃(一萬平方公尺)就有760隻棘冠海星,現在東沙的密度更高,情況更加危急。 ​

想要徹底清除棘冠海星並不容易,1960年以來澳洲大堡礁,反覆大爆發的情況持續在發生,沖繩、關島、馬來西亞、南海、西沙群島、石垣島也曾有棘冠海星大爆發,到現在珊瑚礁生態系也尚未完全恢復。 ​ ​

延伸閱讀》鄭明修|棘冠海星大爆發造成珊瑚礁生態大浩劫,有解方嗎?

但棘冠海星為何會大發生呢 ​?

為何棘冠海星的數量會異常增生呢?目前科學上仍沒有確切的解釋。 ​ 學術界推測可能的原因,還是與人類行為有關。像是天敵大法螺或是珊瑚礁魚類,原本牠們會進食棘冠海星幼體,而浮游幼生時期的棘冠海星,更是許多魚類的食物,但人類取走了大法螺和珊瑚礁魚類,自然也改變了生態系的平衡。 ​

另外,像是富含營養鹽的水流入大海,讓藻類增生,相對也提供了棘冠海星幼生足夠的食物來源,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導致珊瑚礁魚類死亡,這些都也會是影響棘冠海星存續的因素。 ​

但是太平島、東沙及西吉島的人為干擾與污染較少,為什麼也會有棘冠海星的大發生,也是科學家們急欲解開的謎團,試圖解答珊瑚礁生態系失衡的警訊。

當務之急展開搶救行動 ​ 

全球海洋科學家都在試圖找尋解方,例如是否能利用棘冠海星喜歡吃軸孔珊瑚的特性,利用軸孔珊瑚氣味來誘捕海星等,或是在爆發地區取海水來驗環境DNA,希望找出解答。但持續監測,早期發現,採取人為移除仍是目前主要的解決方案。 ​

東沙外環礁的珊瑚礁是南海最豐富、漂亮的珊瑚礁,假設珊瑚礁生態遭到破壞,將是台灣海洋資源一大損失。鄭明修呼籲政府要以森林火災的態度,發起救援行動,號召資深潛水志工和潛水專業快艇,一起前往,盡速清除現有的成熟個體,在今年7-9月把棘冠海星的密度降低下來,就有機會可以降低之後的繁衍擴散。 ​


為了監測棘冠海星動態,鄭明修號召潛水人員看到海星出沒立即通報,並呼籲政府增加人力和物力,清除東沙環礁的成熟個體。

另外,由於目前對棘冠海星的出沒仍難以掌握,也當場號召潛水人員,若有看到棘冠海星,可以通報相關單位,共同監測海洋生態,好好維持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避免一環扣一環的食物鏈失衡,才能讓海洋繼續保有豐富的樣貌。 ​

對於海洋學者訴求,海洋保育署則發布新聞稿回應,表示目前針對棘冠海星的清除,採取人工撿拾和醋酸液注射的方式,從過去在南沙太平島的經驗來看,能夠有效控制爆發情形,成效良好,而這次大爆發地點在國家公園內,未來也會與主管機關保持聯繫,並提供協助,共同維護海洋環境,達到資源永續的願景。

學科
動物, 海洋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棘冠海星, 棘皮動物, 珊瑚礁, 東沙, 鄭明修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古老的海膽化石被開採破壞的事件,留下滿地破損的殘跡。 照片提供/黃克峻

南港層有著豐富的生痕化石 述說台灣地質的變遷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水湳洞一帶,天然景觀資源豐沛,海岸邊、沉積岩內,處處有地質瑰寶,其中包含重要的沉積岩層「南港層」裡的化石,是台灣地質歷史的重要見證。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水湳洞一帶有著豐富的地景,其中沉積岩層「南港層」是地質歷史的重要見證。 畫面提供/黃金博物館

南港層的年代大約落在1200-1900萬年之間,這個地層的海洋生物遺骸、碎片豐富,使得岩石有非常多碳酸鈣或石灰質。在水湳洞一旁往南雅里側的海岸,威遠廟的前端海岬,就是觀察南港層化石的絕佳地點,也是許多遊客拍照打卡的秘境,遍地「高雅星盾海膽」(Astriclypeus elegans)形成壯觀的化石密集層。


尚未被破壞前,遍地「高雅星盾海膽」(Astriclypeus elegans)形成壯觀的化石密集層。 畫面提供/黃金博物館

水湳洞與深澳,都是這個古生物化石種的模式產地,也就是當時命名新化石種的標本來源。高雅星盾海膽外觀為圓碟狀,頂端有著如花瓣狀的瓣帶紋,並有五個可穿過圓碟的「月孔」,有些化石因為受陰陽海的吹浪影響,也被含鐵的海水染成橙紅色,就像花朵一般。


高雅星盾海膽外觀為圓碟狀,頂端有著如花瓣狀的瓣帶紋,並有五個可穿過圓碟的「月孔」。畫面提供/黃金博物館

地方團體盼催生地質公園 保護珍貴的地質歷史

而南港層在金瓜石地區是重要的岩石,在此能觀察到它的特性、外觀,並了解為何金瓜石地區能在這樣的岩石內形成金礦,該點位也曾在2020年,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的《金水地區地質景觀資源盤點委託計畫》中被登錄。

一直以來,地方團體希望推動金瓜石及水湳洞一帶成立地質公園,希望藉此保護地質資產,目前還在進行中,卻傳出古老的海膽化石被開採破壞的事件,留下滿地破損的殘跡,由於化石標本不易完整開採,若非專業技術以及有研究性質的採集,否則對台灣地質歷史都是不可逆的傷害。


遭到開採的海膽化石,一片狼藉。照片提供/黃克峻

關心地質人士呼籲民眾愛護與珍惜這珍貴的地景,讓更多人能有機會透過公開實景來閱讀土地的歷史。

學科
文化
縣市
  • 新北市
關鍵字
海膽, 地質公園, 化石, 南港層, 金瓜石, 水湳洞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溫室蟾是近年入侵台灣的外來種,最厲害的是,牠不需要經過蝌蚪期變態,也無須水域,母蛙直接在潮濕的土或是落葉層產卵,大約兩個星期,卵就可直接發育成小蛙,相較本土的兩棲類,更能適應乾旱和陸域生活,繁殖季也更具優勢。​


溫室蟾成長過程不用經過變態,直接從卵變成小蛙,又能適應乾旱的環境,變成優勢物種。

​溫室蟾擴散的族群量驚人,研究人員表示從高雄包含仁武寵物公園在內的四個樣區中,溫室蟾數量仍超越台灣原生小雨蛙的數量成為優勢蛙種,從2020年起,三年內至少移除了4000多隻溫室蟾,食量也很大,一整晚可以吃掉大量的無脊椎動物,例如螞蟻、蜘蛛、白蟻等,與台灣原生種的小雨蛙形成同棲位競爭。


研究人員與志工三年內至少移除了4000多隻溫室蟾。

​​林保署委託台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張原謀教授進行調查與移除,並號召各地志工加入移除行列,為了讓大眾更加認識溫室蟾,高雄市農業局也委託高雄市舊鐵橋協會舉辦溫室蟾移除工作坊。


工作坊招募志工協助移除工作


志工在黑夜裡找尋溫室蟾的身影


溫室蟾體型小約只有2-3公分,想要在落葉堆和草地找到牠,並不容易。


台灣原生種的小雨蛙與溫室蟾的體型相近,形成同棲位競爭壓力。

地點就選在溫室蟾的第一個發現地點「高雄仁武寵物公園」由於溫室蟾最大也只有2-3公分,個頭小、又會跳,動作非常敏捷,志工努力的在落葉堆、草地中尋找牠的蹤跡。

​目前溫室蟾在高雄的數量最多,在仁武、觀音山、觀音湖、燕巢都曾有發現紀錄,甚至還跳島到桃園區,需要大家一起來提高警覺。我們的島後續也將推出溫室蟾的外來種監測計畫,一起來關心台灣原生蛙的處境。​


認識溫室蟾特徵

 

相關專題》溫室蟾追追追!無須水域就能孵化的迷你蟾蜍

縣市
  • 高雄市
  • 仁武區
關鍵字
島在現場, 外來種, 青蛙, 溫室蟾, 小型蛙, 兩棲類, 蟾蜍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謝承恩
陳添寶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關渡平原是大台北地區僅存的平原綠地,一向被視為都市的重要綠肺,在先前公開展覽的國土計畫版本中,關渡平原大度路兩側、洲美地區合計約六百多公頃的地區,被劃為國土保育地區第四類、農業發展地區第五類。
 
但今年2月22日召開的第3次國審會卻決議:「考量空間規劃與行政管理彈性,關渡洲美地區除已徵收取得的關渡自然公園外,其餘原則同意朝城鄉發展地區整體規劃」。上述六百多公頃的土地將改為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以下簡稱「城鄉一」),城鄉一在《國土計畫法》的定義中,是屬於「供較高強度之居住、產業或其他城鄉發展活動使用」。


依照新的國土功能分區,未來台北市在國土計畫中將完全沒有農業發展區。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

 
土地分區的劃設牽涉到當地未來的發展,今天的會議有許多民眾到場發言,北投區福興里里長蔡柳池表示,當地缺乏農路及水源等基礎設施,農業生產環境不佳,贊成改劃為城鄉一。另一方面,關渡平原部分區域過去因為設置公園等規劃,被劃設為公共設施保留地,長期禁、限建,不少居民不滿房屋修繕、改建受到限制,又遲遲看不到政府具體規劃,因此也傾向改為城鄉一可以促進當地發展。


當地里長表達支持關渡平原改劃城鄉一

​但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李浩廷質疑,這次改動跟先前經過正式公開展覽、公聽會等程序的版本差異太大,理應要進行更充分的民眾溝通,或重新進行公展。


台大城鄉所學生對國土功能分區調整提出疑慮


對於一旦關渡平原被劃為城鄉一,是否就表示短期內就變成高樓林立?台北市府回應:「無論都市計畫農業區劃設為農發五或城鄉一,該等土地後續管制仍受本市農業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範,不因國土功能分區劃設結果而免除管制或可自行開發。」
 
台北市是少數已全區實施都市計畫的縣市,多數審議委員並不反對改劃城鄉一,因為淨零碳排、糧食安全、防災等議題,理論上都可以在現有的都市計畫下擬定執行細節,與城鄉一的功能分區不見得會有衝突。
 
關渡平原未來的樣貌,與糧食安全、減緩都市熱島效應、都市滯洪、防災等議題息息相關。審議委員之一、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郭瓊瑩表示,從減少食物里程的角度來看,都市保留農業生產功能仍有必要,例如日本就有不少農業公園,而這樣的想像未必不能在城鄉一的分區中實現。不過郭瓊瑩也提醒,要落實這些目標需要更具體、完善的規劃。


關渡平原是大台北地區僅存的平原綠地,一向被視為都市的重要綠肺

 部分城鄉所師生對這次國土功能分區調整有疑慮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細部規劃不明。李浩廷擔心,關渡平原在發展定位模糊的情況下被劃為城鄉一,最直接立即的影響可能是地價上漲,務農者被迫離開,最後只好走向土地開發一途。
 
歷經一個小時半的討論,今天的會議結論,仍維持先前改劃城鄉一的決議,台北市府預計再召開一次會議後,就會將國土功能分區送內政部審查。關渡平原的未來何去何從,需要大眾持續關注。
 
​ ●想了解更多
本次會議相關資料
台大城鄉所陳情意見及政策建議書



 

學科
開發
縣市
  • 台北市
關鍵字
關渡, 都市計畫, 國土計畫, 關渡自然公園, 濕地, 解編, 城市開發, 土地分區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攝影/戴嘉宏
撰稿/林書帆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彰化縣大村鄉八卦山山坡上,規劃興建15公頃雙倫一般事業廢棄物處理場,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齊聚數百人,拉起「堅決反對設置黑心掩埋場」白布條,展開激烈抗爭。



平和村長賴居林表示,掩埋場下方200公尺,就是自來水公司的6口取水井,一旦污染,居民就受害。況且大村鄉是葡萄產地,依賴地下水灌溉,水質若是污染,將會重創葡萄產業。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說明,掩埋場附近有彰化斷層通過,當地又是卵礫石的不穩定地質,萬一發生地震,污水就可能外滲,造成危害。並指出業者公告日處理量高達十萬噸,而彰化一天全部垃圾量才六萬噸,多出的數量,就是處理外縣市廢棄物。

面對居民抗爭,開發業者說明,掩埋場會鋪設二層不透水布,設置沉砂滯洪池,並建有污水處理廠,可將掩埋場污水,回收成再生水使用。



雙倫掩埋場在今年一月初的彰化縣環保局環評說明書審查會議時,業者申請直接進入二階環評,今日舉行環評前公開說明會後,將再進入界定會議。後續情況,我們的島也將持續追蹤。

學科
公害
縣市
  • 彰化縣
  • 大村鄉
關鍵字
雙倫, 八卦山, 地下水, 大村葡萄, 汙染, 掩埋場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工作人員標籤
攝影撰稿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403地震重創花蓮,原本脆弱的山區環境變得更加敏感,後續又有超過千次的有感地震,不定時仍會出現邊坡崩塌情況。近日鋒面來襲導致豪雨,花蓮秀林鄉和中社區、和仁社區面臨崩塌及土石流威脅,而和仁社區的簡易自來水也因為土石流沖毀,居民自23日起已撤離到和平村辦公室與國小做臨時安置。

在秀林鄉富世村的亞泥新城山礦場也出現大面積的土石崩坍,位於下方的富世村10鄰居民表示餘震來時都能聽見土石滾落的聲音,而感到驚恐不安。居民及民代25日上午前往亞泥礦區勘查災情,發現在礦場南側開採過後的植生復育區都有大片土石滑落的現象。亞泥表示,目前掉落的土石在礦場平台範圍內,現場也圍有三公尺高的護欄,對下方部落不會有立即危害,但礦區邊坡是否有裂隙和鬆動仍有待後續的監測。

另外礦區北側也有大面積崩塌,距離下方富世村10鄰聚落相當接近。亞泥回應崩塌處不在申請的開採區域,若要進行水土保持工程,則需要再向花蓮縣政府等單位協調,但居民擔憂土石崩落,都暫時撤離到富世國小。


 

學科
災害
縣市
  • 花蓮縣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照片/張岱屏、亞泥提供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張岱屏
工作人員標籤
撰稿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位於台北市八德路的建國啤酒廠(台北啤酒工場),內政部計畫變更為大學用地提供給北科大使用,引發爭議。今天在國土署進行「變更台北市中山區都市計畫(配合台北啤酒工場保存與活化使用)工業區為大學用地及道路用地主要計畫案」的審議。



審議會議開始前,支持與反對兩方團體在場外召開記者會,多位北科大校友聚集唱著校歌,表達對學校爭取校地的支持,而文史團體與當地居民則高舉標語牌,呼口號「於法無據、逕行變更」希望留下文化資產,就地活化使用。台灣菸酒公司總工會前理事長趙銘圓表示北科大說沒有校地,但提議內湖AIT有個兩公頃多的小學用地,可供作北科大使用時,卻遭到當場回絕。北科大校友表示北科大每個學生只有7平米方米面積,與大學人均用地46平方米相較太大,教授、學生都沒有空間可使用。



隨即雙方進入都委會審議,支持割地給北科大的里長王志剛,表示這件事可以雙贏,文發系對台北歷史非常有貢獻,百年建啤文化更需要百年學校來支持。北科大校友會全國總會第九屆理事長張水美說明北科大世界大學排名第431,國內企業最愛的大學生,北科大全國第二,校地及校舍嚴重不足,如果能增加校地就能培育更多人才。
​​
台灣菸酒公司總公會前理事長趙銘圓發言,表達推動建啤文資保存過程中都未見北科大身影,而公展期間,北科大也未表達需地要求,但遭到張景森政委直接強行介入。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郭鴻儀發言,認為按照文資法和地方制度法,文化資產都該是屬於地方自治的事項,如果是擴校的需求,那中央興建的重大設施到底是什麼?如果涉及古蹟及定著物的變更、土地分割都要經過文資法相關規定,希望主管機關能夠直接退回。



​立委王鴻薇表達反對黑箱作業,建國啤酒廠的都更案早在民國106年107年就已經通過台北市都審會和內政部都審會,後續在文化局跟台酒公司進行協議,沒想到在法定程序都通過後,在沒有經過地方團體、工會團體以及文資團體溝通協調下,由鄭文燦個人拍板定案造成今天的結果,所以反對,認為違反程序正義。

​立委王世堅說啤酒廠生產線是重要的歷史文物的話,全國超過20條生產線,20個工廠,啤酒以外,各種水果酒、紹興酒、紅露酒各種酒,那些都有歷史價值。台灣人有兩件事,不用政府擔心,就是喝酒跟賭博。跟建啤一街之隔的長安東路就是啤酒一條街,要推動啤酒那是酒促妹的責任,一番言論讓反對割地給北科大的李林耀里長當場不滿,雙方爆發言語衝突。

​最後會議決議:1.都委會對於建國啤酒場變更校地案另組專案小組,針對各方意見進行討論 2.請教育部與北科大回應文資保存及台酒產業發展議題,補充校地未來發展具體內容。


學科
開發, 城市
縣市
  • 台北市
關鍵字
建國啤酒廠, 台北啤酒工場, 都市計畫, 北科大, 台北科技大學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張岱屏
賴冠丞
廖婕妤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彰化縣大村鄉八卦山山坡上,雙倫工程公司計畫開發15公頃的一般事業廢棄物掩埋場,今日(29)下午舉辦第一次環境影響說明書審查會議,由於開發區位於山坡保育地,又是周圍村落的重要水源地,村民擔心生態破壞與健康危害,會議中居民舉起白布條群起抗爭。


雙倫事業廢棄物掩埋場預定地空拍

​大村鄉平和村長賴居林表示,開發區過去因為採土,已經被挖一個深達十多公尺大天坑,後來盜埋有害廢棄物,造成污染。現在又來蓋掩埋場,將會影響地下水,嚴重危害附近居民。

相關新聞》擬在八卦山谷堆土方引抗議 業者:乾淨土壤不含廢棄物


居民出席會議表達反對設立的心聲。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指出,八卦山生態豐富,已發現有珍貴物種石虎的存在,連業者提出的環說書內,都調查出開發區周遭有七種保育類生物,這樣的生態環境,還要開發破壞。

由於開發案早期已經送審,業者在今年(2024)主動提出送二階環評,今日召開是否進入二階的審查會議。與會審查委員表示,開發業者環說書內容疏漏,回答模糊,一旦進入二階將會更嚴格審查,並且無法迴避與當地居民溝通,必須依法召開說明會。彰化縣環保局初審審查結論依環評法施行細則規定,一般事業廢棄物掩埋場之新建,應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畫面來源 / 開發單位環評初審簡報資料


畫面來源 / 開發單位環評初審簡報資料

在地居民表示審查結果無論是否進二階環評,已經計畫前往縣府抗議,要求保護彰化的八卦聖山。


 

學科
開發
縣市
  • 彰化縣
關鍵字
雙倫掩埋場, 掩埋場, 垃圾去化, 廢棄物, 八卦山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野生動物跟人類一樣會罹患各種疾病,2011年,《我們的島》曾報導過台灣唯一原生牛科動物台灣野山羊(舊稱長鬃山羊)感染寄生蟲「穿孔疥癬蟎」的事件,染病的山羊頭、頸、四肢都會產生厚厚的痂皮、毛髮脫落,因為體表的傷口會讓山羊在移動時感到疼痛,因此牠們會逐漸放棄四處覓食,最終消瘦虛弱死亡。

相關專題山上的癩痢羊|研究團隊解密山羊疥癬螨問題


染病的山羊頭、頸、四肢都會產生厚厚的痂皮、毛髮脫落。


穿孔疥癬螨通常會先侵襲山羊的頭、頸部,患部會形成厚厚的痂皮,並反覆開裂。

根據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疾病生態實驗室先前的調查,穿孔疥癬蟎的疫區,過去主要介於南投縣丹大山區、屏東縣霧台山區之間,但2021年開始,這個疾病似乎有擴散的跡象,傳統疫區南邊的台東達仁鄉、北邊的花蓮秀林鄉,都出現新的疫情。

2023年12月29日,屏科大研究人員收到台東大竹溪一帶的居民通報,在溪床上發現一隻死亡的山羊,30日立即前往當地進行採樣。來到大竹溪畔,通報民眾為指出山羊屍體的方位,並表示這幾年來,要在野外看到健康的山羊已經非常困難。


12月29日,屏科大研究人員收到台東大竹溪一帶的居民通報,在溪床上發現一隻死亡的山羊,30日立即前往當地進行採樣。

沿著居民所指的方向往上游前進,不久就發現了山羊的屍體,牠的體表結了一層厚厚的痂皮,毛髮間有許多脫落的皮屑,這些都是感染穿孔疥癬蟎的症狀。研究人員採集死亡山羊的皮膚、肌肉組織等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後續分析,下一個研究目標希望能捕捉到活著患病的山羊,測試牠們對治療的反應。


研究人員採取大竹溪床罹患疥癬螨死亡山羊的屍體組織帶回實驗室分析。

島在現場》侵襲台灣野山羊的穿孔疥癬蟎|2023.12.31

2024年1月17日,屏科大研究人員收到民眾通報,在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西寶聚落發現一隻感染疥癬蟎的山羊,顯示秀林鄉已成為山羊疥癬蟎新爆發的疫區。


在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內,民眾通報發現一隻染疫的台灣野山羊。照片提供/白欽源

研究人員立即前往當地,希望能採集活體野山羊的血清樣本,並測試牠對治療的反應,可惜研究人員抵達時山羊已經死亡。由於野生動物行蹤難以掌握,因此野生動物疾病調查難度很高,屏科大正在研發藉由山羊糞便來檢驗疥癬蟎感染率的標準流程,而這套流程需要染病山羊的血清樣本來提高準確度。


研究人員採集花蓮西寶聚落剛死亡野山羊的血清樣本。


相較以往採集都是死亡多日的樣本,這次採集到剛死亡野山羊的血清,希望能分析出更多資訊。

穿孔疥癬蟎在其他國家曾有造成野生動物區域性滅絕的案例,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強調,雖然尚未證實台灣野山羊有類似區域性滅絕的狀況,但仍須及早建立可靠的疾病監測管理方法,否則等到最嚴重的結果發生,可能為時已晚。

 

 

學科
動物
縣市
  • 花蓮縣
  • 秀林鄉
  • 台東縣
關鍵字
長鬃山羊, 野山羊, 台灣山羊, 疥癬螨, 野生動物疾病, 獸醫, 野生動物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書帆
陳添寶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13日清晨,天還沒亮「我們的島」記者跟著基隆河巡守隊志工,來到松山彩虹橋,等待一群遠道而來的嬌客,冬候鳥-鸕鶿。

​以往想要一睹鸕鶿群的身影,可能得跑到金門或是嘉義鰲鼓溼地等較為自然的棲地環境。台灣北部則是1992年首次在新山水庫記錄到鸕鶿出現,之後零星出現。2018年有民眾在基隆河流域意外發現一大群的鸕鶿群穩定度冬的蹤跡,讓許多愛鳥人士興奮不已,沒想到可以在台北市區看到鸕鶿覓食、飛翔的畫面,被基隆河錫口巡守隊隊長林素瑛形容為世界級的景觀。之後有網友在網路社群成立「基隆河鸕鶿網」,基隆鳥會和松山社大號召社區及志工每天清晨六點到七點,紀錄鸕鶿覓食、棲息的場所,累積長期觀測記錄,並舉辦導覽活動。

 

根據志工調查,從七堵、六堵、五堵、汐止、南港、內湖、松山、大直到劍潭的基隆河河段,每年的10月下旬到隔年3月,都有機會看到數百隻鸕鶿群起飛翔,有時甚至可高達上千隻。林素瑛表示,每一年的鸕鶿群約可吃掉30-40萬隻吳郭魚。

​不到半個小時,彩虹橋的這群鸕鶿大軍覓食完畢,在橋上成群飛翔,最後飛離松山前往南港,回到新山水庫集水區棲息。守護鸕鶿的這群志工有個心願,希望促成淡水河流域成立鸕鶿生態保護區,讓這群黑色大軍,能永續安心前來度冬。

縣市
  • 台北市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陳慶鍾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攝影撰稿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現場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