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live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因應能源政策,台電協和電廠計畫轉型為天然氣發電廠,其中台電規劃填海造陸18.6公頃,興建兩座液化天然氣LNG的儲氣槽,做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衝擊外木山海洋生態及漁業,引發爭議。

反對民眾及團體指出,這項開發案明確涉及基隆市海洋生態保育、觀光發展、漁業管理、都市計畫等地方自治事項,環評也還在審議,基隆市政府卻已在2020年回函台電表示「原則同意」開發事項,讓部分民眾及民間團體認為基隆市府無法為海洋生態與環境把關,基隆市觀光及漁業面臨威脅,因此計畫推動地方公投,今日上午在基隆市府外舉辦公投起跑記者會。

學科
海洋
縣市
  • 基隆市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攝影 | 陳添寶
整理 |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臺灣白海豚是臺灣特有亞種鯨豚,但卻不斷面臨威脅。

上週五(1/21)在台南安平漁港一隻未成年白海豚的擱淺死亡,身上的累累傷痕,再度提醒我們,#臺灣白海豚保育危機已迫在眉睫。上午多個保育團體以及鯨豚救援學者和立委陳椒華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主管單位要盡速擴大劃設白海豚重要棲息地範圍,強調臺灣白海豚僅剩50、60隻,就發現八成有纏繞傷痕、六成有皮膚病,要求海保署要具體擬定保育時程和保育目標,希望為數稀少的白海豚不要再有傷亡。

上週五(1/21),一隻未成年的臺灣白海豚在台南安平漁港擱淺死亡,讓人痛心不已,上午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以及保育學者和立委陳椒華共同召開記者會,高喊「白海豚要活命、海洋政策要夠力。」。

成大鯨豚中心主任王浩文說明當天解剖狀況,這隻體長237公分、體重152公斤的雄性未成年白海豚,發現牠前面嘴喙有勒痕,推測在發育過程就被勒住,在白海豚家族相互支援餵食才有辦法長大;在腹部也發現到勒痕存在;另外臉上斑痕累累的傷痕是鯨豚牙齒刮痕,不過由於不在事發當下,無法確定是幫助還是攻擊行為所造成。初步解剖胃內沒有異物,推估死因或許與長期營養失衡有關,但還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才能釐清真正死因。

臺灣白海豚八成有異物纏繞  六成有皮膚病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副教授楊瑋誠也說明,現在無法確定死因,但之後會越來越明瞭,但提醒大家,不應該只注意死因,更要注意牠生前所面臨的威脅,除了王浩文老師所提到的勒痕,牠的背鰭跟尾鰭有切割傷,然而這些傷痕不只是這隻白海豚遇到的狀況而已,這是臺灣白海豚都很常遇到的威脅。楊瑋誠表示,令人感到驚訝的是,臺灣僅僅只有50、60隻白海豚,就有八成都發現有異物纏繞的傷痕 ,另外六成有皮膚病,這些皮膚病不是海水髒所產生的 ,而是本身體質不健康所導致的。 因此他對這50、60隻白海豚沒有辦法樂觀評估,這些受傷的白海豚或許外觀看起來傷口已經復原,但是覓食能力或是尾幹傷口活動能力,其實都會遇到問題。以這隻死亡的白海豚來說,牠由於長期發育營養不良,雖然有同伴的幫忙下得以長大,但骨骼發育是有問題的。 楊瑋誠特別強調要重視白海豚所面臨的生存威脅,我們曾經在照片看過這些威脅,但現在牠已在我們眼前出現,驗證了白海豚不僅隻數少,而且生活在相對危險的環境裡面。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表示,臺灣西海岸不是友善臺灣白海豚的棲息環境,海域跟人類活動高度重疊,各種行為都會影響白海豚,在他們的觀察中,發現這隻死亡的白海豚是2010年出生的,在2011年就追蹤到牠跟媽媽的母子對活動,當時就發現媽媽背鰭也有切割的痕跡,癒合後變成非常大的傷疤。之後又在2017年記錄到這隻死亡白海豚的媽媽跟死亡個體的弟弟或妹妹,幼體身上有纏繞漁具的痕跡,可以看到他們世代都面臨威脅。 她認為這隻死亡白海豚帶來的訊息只是冰山一角,2020年公布的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北起苗栗龍鳳港以北的森林公園沙灘,南至外傘頂洲西南端,從這次擱淺白海豚在台南來看,必須要涵蓋它完整的活動範圍,希望政府要修改白海豚重要棲息地範圍。另外劃設後也沒有完整的經營管理計畫,白海豚數量每年不斷地減少,按照科學研究,要使白海豚恢復,#每七年只能減少一隻, #但從2009年已經減少9隻,#死亡數量遠遠超過它恢復的速度,希望海保署提出具體計畫,並對2016年公布的白海豚保育計畫有具體時程規劃和成效評估。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也以視訊方式出席記者會,說明香港的白海豚同樣也面臨漁具纏繞致死的問題,以2017至2018年香港水域辨認出148隻白海豚來說,其中4隻有新的傷痕,在香港水域出沒的白海豚數量也逐年下降,2020年香港政府禁止全香港四個保護區不能進行捕魚活動並加強巡邏執法。#其實漁具纏繞和誤捕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禁拖網和流刺網,越晚錯失機會,保育難度會越來越大。

▌海保署吳龍靜副署長回應,之前有盤點跟了解白海豚生存的威脅有哪些,在擬定保育計畫時,也針對四大威脅來擬定相關措施。包括持續監測調查研究、棲地維護、人為衝擊的管制、保育教育及在地的參與, 這四個面向來推動。 吳副署長指出2021年跟漁業署合作,推動廢漁網的回收之外,海保署也持續針對海洋環境清潔積極清除,減少廢棄物在海洋,對海洋生物的威脅。今年也實施刺網實名制減少廢棄刺網到海裡。另外,也和苗栗縣政府實施兩個月(6-8月)三海浬之內流刺網禁漁的嘗試。白海豚保育也和漁民合作組成白海豚巡守艦隊,即時回報訊息,提供給漁會,讓漁民漁撈時可以立即避開白海豚出沒的海域。

在擴大重要棲息地範圍也將調查範圍,往北延伸到淡水、往南延伸到台南, 未來科學調查足夠的話,是否還要擴大,也會推動。目前更關注在白海豚母子對出沒的海域,發現到雲嘉可能是很重要的海域,因此今年度計畫想要進一步找尋是否有穩定育幼的場所,未來依據科學調查結果來滾動調整保育計畫,也成立白海豚諮詢小組 希望專家學者和NGO提供保育建議,共同為白海豚保育努力。

記者會中,專家學者針對白海豚生存威脅,認為主管單位應檢討現行的保育措施及成效,訂定明確的保育目標及檢核、問責機制,並要求主管單位採取立即有效的因應措施,正視白海豚的傷害問題。希望為數稀少的特有種臺灣白海豚不要再有傷亡消息傳出。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攝影|陳慶鍾、廖羿雯
整理|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重點整理
臺灣白海豚是臺灣特有亞種鯨豚,但卻不斷面臨威脅。上週五(1/21)在台南安平漁港一隻未成年白海豚的擱淺死亡,身上的累累傷痕,再度提醒我們,#臺灣白海豚保育危機已迫在眉睫。上午多個保育團體以及鯨豚救援學者和立委陳椒華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主管單位要盡速擴大劃設白海豚重要棲息地範圍,強調臺灣白海豚僅剩50、60隻,就發現 八成有纏繞傷痕、六成有皮膚病,要求海保署要具體擬定保育時程和保育目標,希望為數稀少的白海豚不要再有傷亡。

上週五(1/21),一隻未成年的臺灣白海豚在台南安平漁港擱淺死亡,讓人痛心不已,上午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以及保育學者和立委陳椒華共同召開記者會,高喊「白海豚要活命、海洋政策要夠力。」

▌成大鯨豚中心主任王浩文說明當天解剖狀況,這隻體長237公分、體重152公斤的雄性未成年白海豚,發現牠前面嘴喙有勒痕,推測在發育過程就被勒住,在白海豚家族相互支援餵食才有辦法長大;在腹部也發現到勒痕存在;另外臉上斑痕累累的傷痕是鯨豚牙齒刮痕,不過由於不在事發當下,無法確定是幫助還是攻擊行為所造成。初步解剖胃內沒有異物,推估死因或許與長期營養失衡有關,但還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才能釐清真正死因。


紀錄到生前嘴喙的勒痕

臺灣白海豚八成有異物纏繞六成有皮膚病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副教授楊瑋誠也說明,現在無法確定死因,但之後會越來越明瞭,但提醒大家,不應該只注意死因,更要注意牠生前所面臨的威脅,除了王浩文老師所提到的勒痕,牠的背鰭跟尾鰭有切割傷,然而這些傷痕不只是這隻白海豚遇到的狀況而已,這是臺灣白海豚都很常遇到的威脅。楊瑋誠表示,令人感到驚訝的是,臺灣僅僅只有50、60隻白海豚,就有八成都發現有異物纏繞的傷痕 ,另外六成有皮膚病,這些皮膚病不是海水髒所產生的 ,而是本身體質不健康所導致的。

因此他對這50、60隻白海豚沒有辦法樂觀評估,這些受傷的白海豚或許外觀看起來傷口已經復原,但是覓食能力或是尾幹傷口活動能力,其實都會遇到問題。以這隻死亡的白海豚來說,牠由於長期發育營養不良,雖然有同伴的幫忙下得以長大,但骨骼發育是有問題的。

楊瑋誠特別強調要重視白海豚所面臨的生存威脅,我們曾經在照片看過這些威脅,但現在牠已在我們眼前出現,驗證了白海豚不僅隻數少,而且生活在相對危險的環境裡面。


1/21擱淺的白海豚送至成功大學鯨豚中心進行解剖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表示,臺灣西海岸不是友善臺灣白海豚的棲息環境,海域跟人類活動高度重疊,各種行為都會影響白海豚,在他們的觀察中,發現這隻死亡的白海豚是2010年出生的,在2011年就追蹤到牠跟媽媽的母子對活動,當時就發現媽媽背鰭也有切割的痕跡,癒合後變成非常大的傷疤。之後又在2017年記錄到這隻死亡白海豚的媽媽跟死亡個體的弟弟或妹妹,幼體身上有纏繞漁具的痕跡,可以看到他們世代都面臨威脅。

她認為這隻死亡白海豚帶來的訊息只是冰山一角,2020年公布的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北起苗栗龍鳳港以北的森林公園沙灘,南至外傘頂洲西南端,從這次擱淺白海豚在台南來看,必須要涵蓋它完整的活動範圍,希望政府要修改白海豚重要棲息地範圍。另外劃設後也沒有完整的經營管理計畫,白海豚數量每年不斷地減少,按照科學研究,要使白海豚恢復,每七年只能減少一隻, 但從2009年已經減少9隻,死亡數量遠遠超過它恢復的速度,希望海保署提出具體計畫,並對2016年公布的白海豚保育計畫有具體時程規劃和成效評估。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也以視訊方式出席記者會,說明香港的白海豚同樣也面臨漁具纏繞致死的問題,以2017至2018年香港水域辨認出148隻白海豚來說,其中4隻有新的傷痕,在香港水域出沒的白海豚數量也逐年下降,2020年香港政府禁止全香港四個保護區不能進行捕魚活動並加強巡邏執法。其實漁具纏繞和誤捕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禁拖網和流刺網,越晚錯失機會,保育難度會越來越大。

▌海保署吳龍靜副署長回應,之前有盤點跟了解白海豚生存的威脅有哪些,在擬定保育計畫時,也針對四大威脅來擬定相關措施。包括持續監測調查研究、棲地維護、人為衝擊的管制、保育教育及在地的參與, 這四個面向來推動。

吳副署長指出2021年跟漁業署合作,推動廢漁網的回收之外,海保署也持續針對海洋環境清潔積極清除,減少廢棄物在海洋,對海洋生物的威脅。今年也實施刺網實名制減少廢棄刺網到海裡。另外,也和苗栗縣政府實施兩個月(6-8月)三海浬之內流刺網禁漁的嘗試。白海豚保育也和漁民合作組成白海豚巡守艦隊,即時回報訊息,提供給漁會,讓漁民漁撈時可以立即避開白海豚出沒的海域。

在擴大重要棲息地範圍也將調查範圍,往北延伸到淡水、往南延伸到台南, 未來科學調查足夠的話,是否還要擴大,也會推動。目前更關注在白海豚母子對出沒的海域,發現到雲嘉可能是很重要的海域,因此今年度計畫想要進一步找尋是否有穩定育幼的場所,未來依據科學調查結果來滾動調整保育計畫,也成立白海豚諮詢小組 希望專家學者和NGO提供保育建議,共同為白海豚保育努力。

記者會中,專家學者針對白海豚生存威脅,認為主管單位應檢討現行的保育措施及成效,訂定明確的保育目標及檢核、問責機制,並要求主管單位採取立即有效的因應措施,正視白海豚的傷害問題。希望為數稀少的特有種臺灣白海豚不要再有傷亡消息傳出。

學科
動物, 海洋
縣市
  • 台北市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攝影|陳慶鍾、廖羿雯
整理|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針對核四的地質安全問題,今天上午三位地質學者和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表達重啟核四在地質科學上的疑慮。一開始就表明核四廠下方S斷層的存在並不是新事證,台電早就得知S斷層存在。

當時台電在做調查時,只限於海岸線外50公里內,所以認為只有30幾公里的斷層帶,當時台電報告中還不用"斷層"的字眼,只寫出"線型"兩字,並且將線型分成好幾段來看,因為斷層越長破壞力越大,當時審查委員就在會議中表達必須要連接起來看,因為從地質角度來看,線段都在地底下,一定會連成很大的面。2009年中央地質調查所彙整東北海域,就調查到全長93.5公里斷層,而且是活動斷層。

陳文山直言即便它不是活動斷層,外面地震波來的時候,會產生不均勻律動,上面的廠房、管線就會毀損,影響到原子爐運轉的安全。所以認為重啟核四不可能,即便核四要重啟也不可能在這地方重啟,因為太危險了。

對於擁核人士認為可以用補強的方式來因應S斷層的說法,中央大學李錫堤以地震工程專業回應「沒有辦法補強,斷層往下延伸至少10公里,萬一發生錯動,再厚的混凝土都是螳螂臂擋車,直接剪斷!」

環團表示在年底公投時,希望讓更多的科學事證讓大眾知道,能夠慎重評估核四重啟的安全性,避免讓大家處在無知的風險之中。

學科
能源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攝影|陳慶鍾
整理|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近日在南投草屯發現百大外來入侵種海蟾蜍的蹤跡,為了搶在族群尚未擴散前做有效控制,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和特生中心展開行動,希望早日把海蟾蜍野外族群移除完畢。

■海蟾蜍從哪來?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楊懿如老師表示,來自中南美洲的海蟾蜍,最早是1930年代各國為了防治吃甘蔗害蟲所引進,所以又叫蔗蟾。但沒想到後續卻發現,海蟾蜍的毒性大,捕食牠的生物,往往被牠的毒性所毒死,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澳洲,造成當地生態浩劫,從此全球對於海蟾蜍入侵都十分警覺。

■台灣怎會有?

台灣在2015年之前有人引入,當時的警覺性不高,也就通過申請,之後也零星在野外發現海蟾蜍,但今年兩棲志工接獲通報,海蟾蜍的數量變多了,由於個體大小不一,楊懿如推測可能是不同批棄養,但也擔憂海蟾蜍交配繁殖建立起野外族群。

■海蟾蜍有多厲害?

海蟾蜍可存活10-15年,一次可產下近萬顆的卵,繁殖力強加上適應良好,很快能變成當地的優勢蛙種。
牠的致命武器就是毒,遇到天敵時,對貓、狗、野生動物都會是威脅,就算吃下牠屍體也會中毒,就連蝌蚪都帶有毒性,萬一隨著溝渠流通到各處,讓海蟾蜍族群有機會擴大的話,將對台灣生態會帶來很大的衝擊。
雜食性的海蟾蜍,會吃蜥蜴、蛙類的小動物,草屯農民說發現海蟾蜍之後,感覺野外的青蛙變少了,此外,民眾也發現牠會吃廚餘,對食物不挑,適應力強。

■我們可以怎麼做?

楊懿如呼籲全民加入防守行列,看到疑似海蟾蜍的蛙類就立即通報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臉書社團,不要貿然自行移除,因為部分台灣本土蛙類與海蟾蜍外觀相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誤抓,造成傷害。希望結合民眾的力量,加上政府部門的投入,可以盡速把海蟾蜍野外族群根除,才不會釀成後續難以彌補的傷害。

發現海蟾蜍通報網址
 

 

縣市
  • 南投縣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攝影|陳淯茜
短片|林燕如
整理|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今年二月底我們陸續在新北萬里、屏東小琉球肚仔坪發現沙灘上散布塑膠原粒,四月份,在台塑六輕麥寮廠北岸出水口,現場也發現許多塑膠原粒(粒徑小於5毫米),散落在岸邊垃圾堆中,利用網子在水中隨機打撈,也可發現塑膠原粒;同時在工業區南岸隔著新虎尾溪的台西沙灘,沿著潮線也能發現塑膠原粒, 顯示塑膠原粒已逸散至海洋中,並擴散至附近沙灘。

塑膠原粒是初步成型的輕質量塑膠材料,可以作為容器瓶罐、醫療器材、運動用品、工具握把等零件使用。根據工業局2020年經濟部工業局的「防止塑膠粒疏漏、洩漏汙染水體 自主管理暨水污染防治技術」講習會簡報,塑膠原粒的可能排放途徑為製造塑膠原粒的工廠在製程或廠內運送散落至地面,隨廢水或雨水排放至環境、河川中。過去,台塑美國德州廠也曾在2019年因排放大量塑膠原粒,污染水源,遭仲裁要求繳交15億台幣的和解金。
若你在哪裡還有看到這樣的塑膠原粒,也歡迎告訴我們!我們的島也將持續追蹤。

相關新聞》海漂垃圾混雜塑膠原粒 成為環境大麻煩
相關新聞》斯里蘭卡海洋塑膠浩劫 星籍貨輪爆炸釀禍

學科
海洋, 公害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撰稿|林燕如、江怡慧
攝影|柯金源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研究員游崇瑋表示,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排水孔,因為陰暗又潮濕,提供了蛇、青蛙等動物的棲身之處。游崇瑋表示北橫公路生態豐富,是生態調查熱點,生物樣貌豐富度高。以蛇類來說,台灣本島有48種,光在北橫紀錄到的蛇類就超過七成。他更提及稀少的保育類動物金絲蛇,僅剩北橫路段能夠零星見到蹤影,可惜有時看到時都被路殺了,當排水孔遭到水泥密封,蛇類爬到馬路上的機率大增,更增添路殺風險。

生態保育人士因此紛紛在網路上流傳,希望公路單位手下留情,上週四(4/16)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與路殺社、特生中心、公路總局養護處等單位現勘。北橫生態志工傅家賢帶領我們看到一處積水處,說明裡面莫氏樹蛙的蝌蚪正在游動,全身綠色的莫氏樹蛙是台灣特有種,繁殖季的時候,會利用排水孔產下卵泡,之後順勢就掉落積水處,邊坡植物飄落的落葉恰巧成為蝌蚪覓食和躲藏來源,形成小小的生態系。

公路總局養護處復興段長范又升表示早先邊坡工程設置的排水孔,在沒有作用後,為了養護方便,後續才用水泥封住洞口,沒有想到,排水孔已具有生態功能,在專家學者的建議下,已陸續在這幾天敲除水泥,繼續提供給小動物使用。

過去,道路工程一直欠缺生態思考,透過這次案例,工程單位和生態團體彼此良性溝通,在北橫公路上也就邊坡除草、落葉整理、引導廊道等相關措施做具體溝通,雙方也希望藉由討論,打造出合作模式,並有機會檢視北橫公路的其他路段可以做更多的生態規劃,讓北橫公路的生態與工程可以做到共贏。

縣市
  • 桃園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撰文|林燕如
攝影|賴冠丞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高雄市旗山區大林里的「中鋼轉爐石掩埋農地」爭議,造成農村環境污染威脅,令當地居民人心惶惶。從2013年5月起到現在,已經延宕了6年11個月都沒有解決。終於,高雄市環保局在3月12日,審查通過掩埋業者萬大材料科技公司提出的清理計畫書,預計四月初將開始執行調查與清運工作。 這起全國矚目的轉爐石掩埋農地風波,因此露出一絲曙光。


五個必須負責清理轉爐石等廢棄物的相關人士或單位(黃胤鴒、戴文慶、建發公司、萬大公司及中聯資源公司),說明會這一天只有萬大公司的專案經理人林麗琪出席。

 

在好幾位市議員要求下,環保局特地於26日上午,在旗山區公所召開說明會。會中,萬大公司專案經理人林麗琪表示,根據書面報告該地回填量是99萬7,947公噸轉爐石,預計清運計畫將分三年進行,第一年清運10萬噸、第二年清運20萬噸,到了第三年會將剩下的70萬噸都處理完畢,如果挖到非轉爐石的不明廢棄物,會放置在現場會同環保局檢測,「針對未知的有害物質進行溶出檢驗,再請示環保局相關後續工作。」

對此,環保局副局長吳家安也承諾,只要是民眾懷疑有問題的掩埋物都會調查清楚,也一定會督促業者把所有轉爐石等廢棄物清除乾淨。吳家安一再掛保證,「絕對不會只清除轉爐石,今天就算挖下去不只99萬噸,一樣都會把東西清完。」


2013年6月到2014年4月,居民在掩埋場當地發現非轉爐石的不明廢棄物。

 

 

我不希望旗山人的痛苦轉移到大寮那邊去。

 

由於業者沒有說明開挖後現地篩選與清運的標準作業程序,使得居民和環保團體都很擔心,一旦開挖不當會不會引起當地環境的二次污染;至於針對轉爐石將移運到大寮的大發工業區,一位大寮居民洪先生也特地到場舉手發言,他說:「我希望這些轉爐石載到大發工業區的資訊,政府和業者一定要公開上網,越詳細越好,因為我不希望旗山人的痛苦轉移到大寮那邊去。」


在參加轉爐石清理計畫說明會前一天,大林里反廢爐碴自救會會長鄭妙珍(右)、副會長李忠信(中)根本沒有時間到田裡工作,關心的鄉親輪番上陣找他們討論清理計畫書的可行性與可改進之處。

 


轉爐石掩埋的農地旁的灌溉水渠常有乳白色沉澱物,鄰田農民認為導致木瓜時常出現樹勢生長有異的情況。

 

縣市
  • 高雄市
  • 旗山區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攝影 李慧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發生在越南的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
台塑集團在越南河靜省永安經濟園區投資的 #台塑越南河靜煉鋼廠(簡稱越鋼),在2016年4月發生嚴重的 #海洋污染事件,造成越南中部四個沿海省分海洋生態的破壞。長期仰賴海洋資源生活的當地居民,不論在健康或是經濟上都遭受極大的傷害和損失。

抗議團體表示台塑集團雖然對外正式承認造成污染,並賠償越南政府5億美元賠償金,作為恢復當地海洋生態和提供漁民優惠貸款從事捕撈,卻從來沒有正式面對、調查和賠償受害當地居民的實際損失,也拒絕將相關污染資訊公開。部分的受害人僅取得越南政府發放的新台幣2萬元賠償金,但這無法完全填補,因海洋資源遭受污染而長期無法工作的居民們,估計因此失業的人數高達18萬人。甚至有的受害者在爭取權益的過程中屢屢遭受漠視、暴力、威脅和司法的不公。

▼公視新聞 2016台塑越南河靜鋼鐵廠汙染 居民跨海訴訟求償

為了保障原告的人身安全,更為了尋求較能實踐法律上基本人權價值的訴訟環境,今天上午越南台塑受害者正義會、越南天主教崑嵩教區退休主教與受害家屬代表7,875位原告委請台灣律師,#正式在台灣提起跨國訴訟。這些原告多為越南中部四省從事製鹽及漁撈的工作者,針對越鋼的股東及董事會提出訴求,除了要求對當地受害居民提出具體賠償外,也呼籲台塑集團在公開第三人機構的加入下,公開污染調查及環境監測資訊、停止污染海洋並提出恢復海洋生態的具體計畫及期程。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表示,這樣的跨國訴訟在台灣審理是前所未有,具有歷史上指標性的意義,期待台灣受理,並給予國際樹立榜樣,還給越南人民一個公道!

學科
海洋, 公害
縣市
  • 台北市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攝影 撰稿/葉乃箏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近年來,陸續有資源回收場發生火災,長期關心廢棄物議題的看守台灣協會,想要探究其原因,秘書長謝和霖在5/31的記者會中表示,他們彙整2006年以來資源回收場失火的新聞件數,再比對當年度回收物的市場價格起落(以苗栗縣為例),發現兩者有一些相關聯的現象。


2019.05.31 看守台灣記者會現場  

 

以寶特瓶來說,在資源回收市場上,屬於回收價格不錯的產品。但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下降,廢寶特瓶收購價格也跟著受到波動。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我們的島彙整製表

 


資料來源:苗栗縣環保局        我們的島彙整製表

 

而從看守台灣整理的圖表可看出,2014年下半年起,廢寶特瓶的收購價格一路下滑,此時開始出現較為密集的火災事件;到了2015年廢寶特瓶收購價跌破10元,再也無起色,當年度就發生10次回收場失火;2018年甚至有14起,而今年截至目前,已經有9次的火災。


看守台灣協會 製表

 

再加上各國拒收塑膠廢料的新聞出現,更驗證廢塑膠無處可去的窘況,增添環境自燃風險。國內業者進口大批廢料進來之後,去除有價值的部分,剩下無回收價值的薄塑膠堆置,年復一年,也成為難以解決的困境。

對此,謝和霖認為環保署應該要調整補貼費率,增加回收商誘因,才能提高回收意願。

《相關新聞》
管制較鬆 歐美塑膠垃圾轉往東南亞惹議
進口廢料雜質多 高市4家業者遭開罰

我們的島在2018年所製作的 #資源回收不利用 , 也曾經深入探討薄塑膠去化管道所面臨的難題,業者抱怨囤積過多沒有市場價值的廢塑膠,不知道該怎樣解決。

記者會中,謝和霖表示不論火災發生的原因為何,都會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希望政府能夠重視,他指出應該要落實空污法第32條與再修正,尤其每次火災意外後,各縣市環保局裁罰金額都不一定,有零罰款,也有因為受到媒體關注而重罰500萬的,端看地方政府的執法態度。


看守台灣協會製表

 

環保團體總結表示,想要減少資源回收場失火頻率,就必須從根源著手,改善資源回收的體質。

首先訂定基本盤價,保障回收者合理利潤;再來,產業用料進口總量管制;加上生產者需負責處理設施不足的問題,有足夠能夠處理廢棄物的設備或設施;最終是要完備生產者延伸責任,從前期的生產者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的機制,到後續的回收有第三方單位稽核,才能確保問題不會再度發生。

 

《相關新聞》
台中后里廢輪胎廠大火 黑煙直竄飄惡臭
三峽資源回收場 暗夜偷燒垃圾
龍井倉庫堆滿廢棄物 大火燒四天才撲滅
回收場凌晨大火 民眾狂按喇叭叫醒住戶
鐵皮倉庫大火 原是人頭租空地堆廢棄物釀災
彰化塑膠環保工廠大火 濃煙直竄天際

 

學科
公害, 城市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攝影 撰稿|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現場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