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的大地遊戲

採訪/撰稿 徐彩雲
攝影/撰稿 葉鎮中

四年前第一次踏進屏東麟洛的「田心生態園」,乍看之下一片高低參差的樹林、雜草、池塘及小橋流水,竟然都是「人工做出來的!」三年前,他們又開始整理「柚園」的部分,希望把之前的實驗,調整為-讓整個環境、生態和人之間能取得平衡點。而不同成長背景的人,進來生態園,各自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有人覺得,雜草叢生,一定是還沒整理好,所以等整理好再來。有人覺得,恢復成「安全的野外」,是一處值得讚賞,寓教於樂的空間。即使經歷不同價值觀的評論,這群夥伴仍不改其志,所以,友情才是最大的支持力量!

孩子的探索天堂

寒假一開始,屏東縣麟洛鄉的「柚園探索農場」,特別安排了適合小朋友的「農場工作假期」,讓來自都市的孩子,有機會體驗豐富有趣的農場生活。這裡看不見任何迎合孩子的遊樂設施,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體會動手的樂趣。工作的內容到底有哪些?比如說,大家一起搭帳棚、鋸木頭、堆土窯、烤蕃薯,甚至比賽哪一組拔的小花蔓澤蘭最多。

除了眼睛之外,也讓孩子打開身上所有的感官,體會自然的一切過程,小學四年級的吳艾霖說:「我們的自然老師都用單槍上課,所以常常會播影片,可是這裡可以讓你看到真實的東西,然後再跟你說明。」

到了晚上,本來的活動是要自己生火燒洗澡水,但是突然下起雨來,青蛙哥哥顏坤程帶著大家尋找小雨蛙的蹤跡。只見他蹲在池邊幾秒鐘,手裡便握住只有兩公分的小雨蛙,是台灣體型最小的蛙類,屬於狹口蛙科,青蛙哥哥指著牠背上像外星人的圖案,說:「這個是外星人的頭,還有外星人的手,以及外星人的腳。」即使下著大雨,小朋友仍舊聽得津津有味。

多樣的生態空間

「柚園探索農場」不僅是一個親近自然、瞭解動植物的空間,還有一群年輕人,把原本只能在回憶裡出現的「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夢想,一一付諸實現,第三代經營者吳宗憲希望,生活、生存和生態能夠成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

吳宗憲說:「基本上有三個區塊,前面的菜園和以前的雞舍,是呈現過去的農業生活的狀態,中間是父親栽種的柚園,最後是我們這群年輕人希望用現有的地形地貌,去創造多樣性的動植物的生活空間。」他覺得最有趣的就是,似乎傳達著三代的農業歷程,從傳統的、規則的、要噴藥的、到年輕一代是想要保育的。

友情的支持與家人的陪伴

先有想法,也要有實際的行動,從屏東農專相識至今已經二十年的好友-小胖林穎明,則是執行力超強的經營夥伴。

只見休眠的復育池裡,小胖隨手一撈,就是珍貴的台灣原生種水生植物。像是台灣水蕹、田香草、野慈姑等等。

「最大的支持是來自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時候遇到挫折,如果沒有這些朋友大家一起做,也做不起來。」吳宗憲說。

而吳宗憲的父親吳志輝,以前也想用有機栽培的方式,但是因為人力不夠,只好放棄。家人原本擔心這種生態事業不能賺錢,卻因為幾年下來的堅持,漸漸有了成果,更讓吳宗憲的父親,義不容辭地當起柚園的義工,幫忙修剪柚子樹,俐落的身手一點兒,也不輸給年輕人。 

孩子也能改變大人的想法

對新一代的家長而言,讓孩子更接近土地,原本只是單純的想法,沒想到還有更大的收穫。青蛙哥哥顏坤程說:「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們養的青蛇,很多家長非常怕蛇,後來才發現,原來接觸後就不會怕,有時候會覺得是大人改變小朋友,其實反過來,小朋友也可以去改變大人。」

田心生態園的實驗

在「柚園探索農場」之前,這群夥伴一開始的實驗,是位於田心村的「田心生態園」,初期規劃是從適合生物生存為出發點,認為只有台灣原生種,才能在這塊土地快樂生長,所以四周的圍籬,雖然是有毒的「港口馬兜鈴」,卻是紅紋鳳蝶幼蟲的食物,將近十年前,這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把這塊廢棄的農地,打造成台灣原生種植物的家,有濕地、沼澤、草原和森林。

創造動植物棲息的環境

豐富的地下水,是得天獨厚的「湧泉」,孕育了所有的生態,孩子可以在「安全的野外」以及真正的「自然教室」肆意探索。

園區的植物也不是隨便種的,小胖叔叔說:「我們會到屏東的山區,五百公尺以下的山區去做植物的調查,看看屏東南部的環境,適合什麼樣的植物生長,再作為園區的樹種。」

入口處有一株山漆,是被人類拿來做為漆器的原料,從幼蟲到成蟲的「大黃金花蟲」一生都住在上頭,穿著橘外套黑襪子的模樣,非常地討喜。

生態池邊的大樹,也是刻意種的先驅樹種-山黃麻。「山黃麻本來就長很快,加上我們又種在水邊,就會越長越快,可是壽命很短,大概三四十年而已,根能夠緊緊抓住土壤,也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這裡也利用湧泉來營造生態池,池子裡鮮黃的小花,就是台灣萍蓬草。

營造生態池和人工溪流之後,所挖出的廢土也不能浪費,全都堆成了自然的土坡。目的是希望,除了生態池是靜止的水以外,也有流動的水域,讓野生動物自己去選擇,要住在什麼樣的環境。

理想與現實的調整

這裡同時是經營夥伴之一,吳宗憲碩士論文的實作場地,不過,這個理想的實驗場地也是經過考驗,才慢慢體會到人和自然需要共生共存的道理。

其中有一座生態建築,當初用鐵皮做屋頂、鋼骨做樑跟柱子,以及當地的石頭砌牆,甚至在牆面上種植綠色植物來降低溫度,但是發現一些缺點,比如下雨時,鐵皮屋頂產生太大的噪音,還有兩個玻璃牆面,小鳥會誤撞玻璃……。

經營團隊後來才調整原本以物種為主,卻把人排除掉的想法,所以就開始做生態教育的工作,希望能夠把生態保育的理念散播出去。

經歷這段過程之後,規劃「柚園探索農場」時,是以「廢棄農舍活化再利用」為主題,把過去的雞舍變成辦公室或教室,第三代經營者吳宗憲希望,除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夢想之外,生活、生存和生態能夠成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 

思考、學習與放鬆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巧合,「田」和「心」的組合剛好是「思考」的「思」,就連土地伯公也是幕後重要的推手,因為這裡原本有一座面臨拆除命運的伯公廟,幸好被保存下來,這裡除了是當地的民間信仰外,也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

每天早上七點就到柚園工作的吳宗憲,和前陣子因為太投入,生了一場大病的林穎明,用緩慢而堅定的腳步,為生物打造適合的環境,也正學習著用「放鬆」的態度,來跟土地互動。物種的專有名詞,並不是拿來考試,而是體會蟲魚鳥獸在生命裡停留的過程,即使附近有養豬場的廢水,或者是檳榔林的農藥污染,也因為有人願意為下一代創造乾淨的環境,又讓回憶裡的快樂童年,再度閃閃發光。

側記

屏東麟洛是第一次接觸高雄縣美濃鎮之外的六堆客家庄,感受不同於北部的客家口味、口音及建築樣貌,可以說每個細節都是新鮮有趣的。

想起在「柚園探索農場」的辦公室,有一幅小小的規劃圖,倚在牆角一隅,是「柚園」剛起步之初,吳宗憲用簡單的鉛筆畫,樸實而有力地勾勒出這群朋友的想法,這次去,圖仍在,密密麻麻有了更多的想法,一時之間,還不容易搞清楚後來的規劃,但是上方如座右銘般的文字,正親切地打招呼,因為上回來的時候,也同樣見過面:

「有意義的事,沒有一件是容易的!」~小胖

「態度決定命運。」~宗憲

「在大自然的世界裡,有無限的可能」~宗憲

更細微的部分,還包括了「柚園」後方是又名「井步山」的「阿猴富士山」,吳宗憲寫下了「來自北大武的養分」,突然讓我聯想起,以前在美濃採訪的時候,每間三合院建築,公廳後方絕對是美濃山的其中一座山峰,因為客家人相信,山有靈氣,綿延的山形像極了一條巨龍,所以起屋(蓋房子)的時候也要將「土地龍神」迎進來。不論是傳統的地理風水,或是純粹直覺而已,全看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自然」,如果我們只是掠奪,相信「自然」也會毫不客氣地回應;如果我們是尊重和心懷感激,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便會源源不斷發生。

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

若能讓我相信你有一粒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亨利‧梭羅「種子的信仰」在「田心生態園」的部落格,寫著這麼一段話,雖然改變不是短時間的,但是有了行動,也能慢慢往前行,也期待每個人手裡都握著一顆種子,奇蹟就一定會出現。

集數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