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島嶼20年 討山篇】梨山歲月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賴冠丞 顏子惟 陳添寶 葉鎮中,剪輯 賴冠丞

台灣,是個多山的島嶼。為了在山上討生活,蘋果、水梨上山,茶樹、高麗菜也跟著攻城掠地。為了在山上拚觀光,一家家溫泉旅館興建,與水爭地。為了拚水源,政府開發淺山,淹沒八色鳥棲地。人與山相爭半世紀,誰輸誰贏?該如何和解?讓我們搭乘時光機,看見山林的美麗與哀愁。

現在的台灣,吃一顆蘋果不足為奇,但是在五十年前的台灣,蘋果的滋味,卻不是平常就能享有。梨山地區位於大甲溪上游、雪山山脈腳下,泰雅族原住民稱這裡為斯拉茂,原本是鬱鬱蔥蔥的山林。1950年代政府開發中橫,為了安置開路榮民,輔導他們上山種植溫帶果樹,從此,蘋果、水蜜桃、水梨、甜柿在這裡攻城掠地,許多農民也上山租地開墾,梨山的面貌從此改變。

開發後山坡地崩塌嚴重 林務局強制退耕還林

1999年921地震後,公路中斷,觀光客銳減,梨山漸漸沒落。五年後,敏督利颱風再次帶來重擊,從梨山到環山部落,崩塌處處,大甲溪上游環境也完全改觀。這幾年梨山地區雖然躲過颱風侵襲,山坡地的崩塌災害,持續發生。

2010年梨山空拍


梨山位於德基水庫的集水區,農業、道路各種開發,都對水庫壽命造成威脅。政府在1993年公告「德基水庫集水區陡坡農用地處理事宜」計畫收回超限利用林班地,執行多年但成果不彰。直到敏督利風災,在國土復育的聲浪下,高山農場逐年退耕還林,林務局則透過訴訟,強制收回超限利用的林班地,過程中曾引發一波波激烈的衝突。

截至2018年9月,大梨山地區超限利用的林班地,有九成六已經收回。林務局在收回後砍除果樹樹冠,種植肖楠、紅檜、烏心石等本土樹苗,會定期派員來檢視,觀察林木存活率和病蟲害狀況。造林的前六年,以人工進行除草撫育等工作,之後便不再介入,讓森林自然演替。

這些土地在收回多年後,造林成效如何?我們回到南湖溪流域的林班地,2010年,這裡還是工寮與果園,如今草木茂盛,早已看不出果園痕跡。另外,在中橫公路旁一塊二十多年前被林務局收回的果園,現在已經長成一片高大樹林,可見大自然復原的力量驚人。但也有些土地因為土壤被破壞,林木難以生長。

2010年林務局收回林班地
2018年重返收回的林班地

 

高麗菜取代果樹進駐原保地 水土保持更堪憂

羅翠如的柿子園在六年前被林務局收回,她並沒有下山,而是轉租旁邊的原住民保留地,繼續種植甜柿。像她一樣在果園被林務局收回後轉租原保地,繼續留在梨山務農的農民,不在少數。不只是果農,有些原本在武陵農場、福壽山農場種高麗菜的菜農,也留在山上繼續耕作。

近十年來因為氣候變遷,果樹容易受影響,風險提高,改種茶樹與高麗菜的農民,越來越多。果農楊秋源原本種世紀梨,在風險與利潤考量下,將一部分果園砍掉,改種高麗菜,這在梨山是種趨勢。果農李寶蓮也發現,鄰近果園這幾年都成了菜地。

雖然林務局將超限利用的林班地收回造林,但原保地的開發情形,依舊持續。據當地居民觀察,在林班地之外,茶樹與高麗菜的面積,比十年前成長了一倍以上。相較於果樹,裸露的高麗菜地對水土保持造成的傷害更大。不過農民認為,種高麗菜的土地,地目屬於農牧用地,水保計畫也都經過政府審查,並沒有違法。這兩年政府對原保地內超限利用的土地,也開始清查收回。台中市和平區民代表會副主席羅進玉認為,超限利用的原保地收回後,應確實造林,而且處理態度不應該因族群而有不同。

地層滑動房屋變形 居民等遷村幾十年

除了農業開墾問題,梨山地區還面臨著地層滑動的隱憂。新佳陽部落是地層滑動明顯的區域之一,十年前我們來拍攝,部落上方的山頭,已是一整片茶樹與菜園,因為地滑的關係,許多居民長期居住在變形的房舍裡。2018年我們再訪新佳陽部落,政府在部落附近設置了好幾個監測點,監測地滑情況,不過居民反映,從房屋龜裂狀況看來,地滑狀況依舊。

2012年新佳陽部落居民控訴房屋龜裂

另一個嚴重地滑區是松茂部落,十年來持續發生,很多工寮蓋好不到幾年,就變形倒塌。因為被專家評估為有安全疑慮,其中九戶房屋下陷屬於高危險區域,在2016年遷移到梨山里松柏巷的臨時屋居住。其餘住戶還要等待都市計畫、地質調查等程序完成,才能遷移。居民盼望遷村已經幾十年,希望政府不要繼續拖延下去。

監測地滑的儀器

脆弱的地質、開發的壓力,梨山地區面臨的問題,也是台灣高山農業的縮影。二十多年來,輿論對高山農業口誅筆伐,但不可否認地,這裡還是很多人生存的依靠,錯綜複雜的問題,需要政府與居民共同面對,規劃出確實的解決方案。李寶蓮建議,政府未來在落實國土計畫時,應該針對大梨山地區提出一個細緻的方案,劃出敏感區、緩衝區,做為未來規劃執法的依據。

下一個二十年,大梨山地區的發展,將走向永續,還是更加投機短視?在國土保育與居民生計之間,我們能不能找到一條平衡的道路?

集數
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