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筊白筍田,菱角田都有福壽螺,也有人叫牠金寶螺。有一群人倒是真的把福壽螺當寶。
每年秋天,他們會在宜蘭的水田出現,拿著特製的大網勺,腰間繫上繩子,綁著漂浮的水盆,邊走邊撈。宜蘭地區一年耕作一期,秋冬放水養田,也養了福壽螺。對職業撿螺人來說,水田就像個聚寶盆,福壽螺就像黑色小元寶,可以換現金。撿來的螺依照體型大小,越小價格越好,一台斤可以賣到10元左右。收購牠們的,是腦筋動得快的養殖業者,拿來養烏溜、蝦子、鴨子,甚至大閘蟹。
遠從阿根廷漂洋過海,福壽螺三十多年前被業者帶進台灣,想推廣為食用螺,取了討喜的名字,肉質卻沒人愛,於是被棄養,但牠們適應力超強,迅速遍及全台。福壽螺喜歡吃秧苗,而且見綠就吃,常造成巨大損失,讓農民恨得牙癢癢,政府每年得花上兩億經費,輔導農民使用耐克螺等藥物來毒殺,可惜效果不彰。
友善小農會使用苦茶粕來防治,雖然對人體無害,卻會消滅田裡所有生物,手撿螺又太辛苦耗時。有的農民會找鴨子幫忙吃螺,但鴨子容易亂跑,還會被野狗獵捕。也有農民養烏溜來吃螺,但是烏溜體型大需要比較深的水,適合的田少。花蓮農改場的研究員林文華,在宜蘭三星一塊有機筊白筍田,進行魚筊共生的實驗。
這塊田地有三分大,實驗魚種也從吳郭魚轉成賣相較好的紅尼羅魚。四年下來,形成一個穩定狀態,魚吃掉小螺,控制住福壽螺數量,作物能順利生長,農民還能靠賣魚,增加一筆收入。
紅尼羅魚有經濟價值,但畢竟不是本土生物,到底有沒有友善環境的除螺妙計?
員山鄉一對擁有豐富野外研究經驗的夫妻,去年來到宜蘭務農,原本從事蚯蚓與藤壺研究的陳毅翰,與專長野鳥調查的林芳儀,想讓除螺更科學,更有效。
今年春天,他們用寶特瓶做成類似蝦籠的陷阱,以米糠當誘餌,挑出一塊田來進行誘捕實驗,結果捉出了七八成的福壽螺。那場實驗,讓他們對使用陷阱產生信心,這幾個月,他們採用不鏽鋼與網袋,設計出第二代陷阱。
陷阱進化了,實驗規模也擴大了,這次不再只有他們夫妻,好幾位小農也來參加。這個科學實驗,以一位農民一天操作一甲田為目標,每甲田要放250個陷阱,連續操作八天,實驗期間,出入水口一定要加上網子,避免福壽螺進出。十月中旬,宜蘭員山的八位農民,共同操作四甲田的誘捕實驗。
結果揭曉,八天,平均能捕獲50%的福壽螺。林芳儀希望能貢獻所長,除了協助農民面對福壽螺,也想找出除雜草的好方法。只要這兩項農民的心頭大患,能找到簡單方便的處理方式,她相信友善耕種的面積,一定會逐漸增加。
入侵三十多年的福壽螺,融入農漁體系,田裡大患卻是養殖業的健康飼料。農民與研究人員深深體悟,趕盡殺絕做不到,有效控制就好。智慧,能將宿敵化為資源,只要控制住數量保障收成,有朝一日,處理福壽螺能更輕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