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有些漁民感到不安,有些漁民認為這是一個轉機。在養殖第一線的漁民,如何看待光電帶來的變局?
清晨陽光剛探出頭,漁工們已經在魚塭各就各位,準備拉網,受驚嚇的虱目魚紛紛跳出水面。養了一整年的虱目魚終於可以收成,池邊的漁民卻是滿臉無奈。嘉義縣布袋鎮的蔡先生養魚養了大半輩子,極端氣候讓魚越來越難養,加上產銷失衡,辛辛苦苦卻賺不到基本工資,問起以後會不會把魚塭留給小孩,蔡先生斬釘截鐵地說:「不會!寧可做工也不要來做這個。」
嘉義布袋、義竹 完成案場將近四百公頃
不過這裡的景象即將改變。嘉義沿海的布袋鎮和義竹鄉,是漁電共生的熱區,已經開發設置完成的漁電共生案場,就將近四百公頃。蔡先生已經決定要和光電業者簽約做漁電共生,附近的魚塭也都已經租給光電業者。
在義竹以生態養殖聞名的漁民邱經堯,回顧自己過去管理過的魚塭。他以低密度養殖虱目魚、黃錫鯛,管理的49公頃魚塭中有40公頃是承租。去年地主決定將土地租給光電業者,自產自銷的邱經堯,在等待業者施工這段期間,他必須趕緊找其他魚塭承租,才能不斷貨,滿足客戶的需求。
高雄彌陀劃漁電共生先行區 業者一甲40萬租魚塭
同樣是漁電共生熱區的還有高雄市彌陀區。一早養殖漁民張博仁走進魚塭拉起蝦網,採收當天要出貨的蝦子。2010年原本在大公司擔任講師的張博仁,回到高雄彌陀老家,接手父親的養殖產業,將原本慣行的養殖方式轉型為極低密度的生態混養。希望能不用藥,養出更健康的魚蝦給消費者。
和嘉義布袋一樣,高雄彌陀也是虱目魚養殖重鎮,這裡三分之二的土地是養殖用地,當地人笑稱有一半的土地都是給魚住。近年漁鄉人口持續老化,四、五年前張博仁在彌陀進行訪調,當地漁民平均年齡是68歲。老化問題嚴重,魚塭找不到人接手。張博仁開發特色料理,做食魚教育,藉由「產業六級化」,希望吸引年輕人進入養殖業。
但漁村的風向因為光電而轉變,2020年,彌陀區被劃為漁電共生先行區,光電業者開出一甲40萬的租金,魚塭開始被大面積釋出。
漁產經濟價值決定了對光電的接受度。緊鄰彌陀的永安,因為生產高單價的石斑魚,光電租金對漁民來說,沒有太大吸引力。但是在以生產虱目魚為主的彌陀區,將魚塭租給光電商,利潤遠高於養殖。彌陀魚塭面積約600公頃,第一期漁電共生面積有130公頃已經完成,目前正進行的是第二期,未來有一半的養殖用地,會變漁電共生案場。
根據目前的法規,地面型漁電共生案場,光電遮蔽率最高只能40%,業者大都把光電集中在一區,養殖集中在另一區,但光電板下支柱密集很難養殖。
不只是彌陀,西南沿海漁村的景象正逐漸改變。台南七股是文蛤重要產地,尤其是在潟湖區,靠潮汐進出就可以為魚塭換水,水養殖環境得天獨厚,不過這裡也是漁電共生最早啟動的地區。
七股的養殖地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70%的養殖戶都是承租戶,漁電共生政策造成承租戶難以生存,漁民在2022年11月北上總統府抗議。2022年的抗爭之後,經濟部承諾在生態敏感區採漸進式開發,台61線以西的開發暫緩,不過台61線以東,新的案場仍持續興建。
延伸閱讀》七股光電拚共生|漁民憂心衝擊養殖產業
業者要取得承租漁民同意 其實漁民少有〝說不的權利〞
為了保障承租漁民的權益,能源署和漁業署建立新的規範,光電業者要承租魚塭,必須取得原承租漁民的同意。漁民認為規定立意良善,但實際上原承租漁民沒有說不的權利。
邱經堯同意與光電業者合作,之後將在水面型光電案場下繼續養殖,原本他以為只會減少40%的養殖面積,但實際和他預想的完全不同,因為40%算的是養殖的土地面積而不是水域面積,扣除堤岸道路等之後,實際養殖面積只剩三成。他常常在魚塭靜靜聆聽四周鳥的鳴唱,回想當初走生態養殖就是想在賺錢外,維持土地的生物多樣性,他擔憂這樣的環境不知還能維持多久。
台南沿海是黑面琵鷺重要棲息地,根據中華鳥會的資料,近年黑面琵鷺在全球數量都增加,2024年全球總共增加了355隻,但台灣減少93隻,其中台南更減少了191隻。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理事長楊惠欽表示,數據都顯示出整體棲地的破碎化與不可逆,正慢慢在進行。
延伸閱讀》綠能的結與解-當光電遇上候鳥
漁電共生對環境與生態的衝擊 是否有把關機制?環社檢核有用嗎?
能源署表示,漁電共生專區在劃設前,都經過環境與社會檢核,透過套圖排除生態敏感區位,對生態沒有影響的,劃為先行區和優先區,可能有影響的劃為關注減緩區,申請在關注減緩區做漁電共生的業者,必須提出因應對策與減緩措施,送能源署審查,通過才能取得核可。
如果是申請在先行區或優先區做漁電共生,業者只需要填寫自評表。楊惠欽指出,環社檢核沒有法源依據,業者不認真執行,政府也很難開罰。目前業者的環社檢核承諾都公開在政府網站上,是否落實還有待檢驗。楊惠欽認為,開發實際造成的影響與政府的查核結果,應該要公開。
室內型案場不須做環社檢核 假養殖真種電情形卻在發生
另外,目前只有地面型案場需要進行環社檢核,光電覆蓋率達八成的屋頂型漁電共生案場,卻不需做環社檢核。根據漁業署資料,到2024年6月為止,漁電共生案件中,地面型已完成480MW,申設中的有235MW,屋頂型已完成444MW,申設中有1155MW,申設中屋頂型是地面型的五倍,開發面積將超過一千公頃。民間團體擔心,屋頂型光電有如失速列車,衝擊西海岸生態環境。
相較於地面型漁電共生,室內型案場興建廠房要填平魚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更不可逆。台南市南區鯤鯓路旁的魚塭,是最接近市區的黑面琵鷺覓食區,近幾年魚塭陸續蓋起了屋頂型漁電共生場。這幾處室內型案場在施工期間曾遭到民眾檢舉,填埋土方夾雜疑似營建廢棄物,後續並沒有被起訴,但目前已經超過預定完工日期,現場看來沒有養殖行為。
去年台南有九處漁電共生案場因為假養殖、真種電,而遭撤照,全都是室內型。民間團體認為,室內型案場應該要有更嚴格的檢核才行。
地面型漁電共生為養殖產業與生態帶來衝擊,接下來未經環社檢核的屋頂型漁電更有如一顆顆未爆彈。政府部門應即時負起把關責任,以免漁電共生走向失控的境地。
延伸閱讀》《漁電大浪來襲》之二|漁與電如何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