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平原的生命之水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 陳忠峰 陳添寶,剪輯 陳忠峰

從空中鳥瞰烏山頭水庫,她的形狀就像是珊瑚一般,因此又稱為珊瑚潭水庫。蓄水量大約八千萬立方公尺,從烏山頭水庫流洩出來的水,順著渠道流進一方方的田地,農田開始有了顏色,也讓廣闊的嘉南平原,成為南台灣的農業重鎮,但是一百年以前的嘉南平原,可不是這個樣子的…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到處找尋大面積可以耕種的土地,嘉南平原面積大,但是土地缺水、含鹽量又高,實在不適宜耕種。西元一九二○年,日本技師八田與一從官田溪和濁水溪引水興建烏山頭水庫,作為灌溉使用,從此改變了嘉南平原的命運。

要興建長達1273公尺的大壩,又要符合當地可能會有地震、洪水等環境因素,八田技師採用半水力填充式工法,築堤時一邊填充砂石,同時大力地用水沖灌,並用牛車一一加以夯實,讓結構體緊密黏實,這在當時是很創新的做法,目前也是世界上少數的濕式堰堤。

另一方面,八田技師擔心官田溪的水量不足,於是從曾文溪引水到烏山頭水庫,這是一場艱困的工程,必須要穿越烏山嶺,長達三千多公尺的隧道,這在當時也是一大創舉,也是整個烏山頭水庫開發過程中,傷亡最慘重的工程。

大水穿越隧道後,從烏山嶺的另一頭西口送出,再藉由豎坑的落差,直接送水到下方,形成獨特的景觀。西口工作站因為綠草如茵、綠樹成林、大片的湖光山色,以往甚至有小瑞士的美稱,但隨著設置西口水力發電廠之後,豎坑便不再發揮作用。

走進昔日的送水站,時光餘暉照射在古老器具上,保存這些老舊的水利設施,不只是實質上的形體,還有屬於那個年代的歷史記憶,這些水利設施在歲月洗禮下都成為歷史見證者。

來到分歧工作站,烏山頭水庫的水經由導水路,分為南北兩條幹線,替廣大的嘉南平原注入生命活力。不過就算是工程建設再完善,也無法彌補水源不足的遺憾。八田技師想要用有限的水源來灌溉15萬公頃的嘉南平原,看起來是不可能的任務。於是他想出三年輪灌制度,每三年可以種一次水稻,其餘的時間則是種甘蔗、雜糧等需水量較少的作物。西元一九七三年曾文水庫完工,三年輪灌制度改為三年兩作,讓嘉南平原成為南台灣最重要的穀倉。

歷經八十年的歲月,嘉南平原從不毛之地變成遍地良田,烏山頭水庫的水路系統(嘉南大圳)到現在還在運行,現在的烏山頭水庫兼負了更多的功能,像是水力發電和觀光用途。

每年的五月八日,是八田技師的忌日,當地會舉辦追思活動,這幾年學界和二十多個團體,也積極地想要推動烏山頭水利系統登錄為世界遺產。但受限於現今的政治局勢,台灣無法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此登錄之路困難重重。台南藝術大學的陳國寧老師提醒大家,在向外申請世界遺產的同時,自己也要做好相關的維護管理制度。

不管未來是否能登錄為世界遺產,烏山頭水庫對台灣來說,都是水利發展上珍貴的歷史資產,值得好好經營和保存。

水緩緩流過嘉南平原,田間正盛開著大片的油菜花,過不久,這片花海就會被翻耕,做為綠肥。農地的生命也在這反覆中延續著,而我們也希望從烏山頭水庫流下的水,能永遠流動在這得來不易的良田上,守護著這片家園。

側記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底下有一個世界遺產委員會,負責登錄全球具有價值的遺產,它們的成立宗旨,是以保護全人類具有卓越意義和普世價值的文化或自然資產。

登錄遺產的標準有六:烏山頭水利系統可行性比較高的是第四條【可見證人類歷史重要時代之顯著例子,如某樣式之建築物、建築物群、技術之累聚或景觀等】。其實在台灣也有好幾處具有登錄世界遺產的潛力點,像是金門島、蘭嶼聚落、太魯閣國家公園等等,但同樣都面臨一個大前提『我們非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員』,在此條件受限下,讓我們想要登錄世界遺產的可能性大大地降低,但不管政治上的因素如何,我們都應當善加維護這些文物,讓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景觀,得以繼續在地球上見證人類發展的過程。

集數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