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生活」相關報導
歸途 歸土 龜山島|有待完善的生態觀光
龜山島的開放,標榜是生態旅遊。檢視龜山島開放一年,仍可看見其規畫不週詳的地方。本集前段將記錄原龜山島住民尋根及抬媽祖活動;中段將藉由登401高地,講解龜山島的林相及前人墾荒遺跡。後段則著重在目前一般生態旅遊解說員(導遊)的不專業,或是在解說的過程中太過於民俗化。主辦者(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有責任,遊客也有責任去瞭解生態旅遊的涵意與意義,遊客若能先試著去瞭解龜山島的歷史文化,則在旅遊時,將對當地的自然景觀有更深切的認識。
尋著樹林的腳步|承載了龐大遊憩壓力的柴山自然公園
高雄地區都市綠地的質與量都不足的情形下,柴山自然公園無法避免的承載了龐大的遊憩壓力,人為的強烈干擾,讓自然公園的生態環境大大改變。柴山會今年五月所舉辦的柴山魔芋節一系列活動,以文化活動傳遞生態教育的訊息,告知大家柴山之可貴與重要性,希望能讓柴山生生不息。
熱島‧台北|市中心與郊區溫差最大的城市
和過去相比,台北明顯熱了許多。2001年6月29日,太平洋高壓籠罩台灣,冷氣房裡的台北人打開電視一看,發現氣溫高達37.8度,拿下全國第一。當台灣溫度偏高時,台北市氣溫可以比其他城市高三到五度。
理想國|錫安上的有機社區
多年前一群錫安教會的信徒立志尋找一片淨土,建立心中理想國,於是來到錫安山。為了達到回歸自然、無毒經營的夢想,他們堅持有機生產及生活方式。一開始雖然不被社會多數認同,甚至曾遭受多年政治迫害,一路堅持下來,如今儼然成為目前在台灣,唯一以社區為單位而成功的有機經營。他們的例子似乎傳達出,雖然有機的生活方式是大多數現代人的夢想,而真正能夠跨入理想國,不是教徒,就是傻子。因為理想國的鑰匙,是用一種接近信仰的情操打造而成。
烽火燎原|各地反焚化爐的聲音四起
1980年代起,台灣各地陸續爆發垃圾大戰。為了解決各地垃圾掩埋場飽和的問題,1992年,第一座大型垃圾焚化爐在內湖設立,從此台灣的垃圾從掩埋場時代進入焚化爐時代。
廚餘變黑金|廚餘回收當堆肥
近幾年來,廚餘回收儼然已經形成一種民間自主的風氣。從北到南,從都市到農村,大家彷彿如夢初醒般,發現廚餘回收的好處,到處都有人在嘗試、摸索,企圖將廚餘變黑金(有機肥),這潮流一步步從個人、民間社團,推展到地方政府。也因為這風氣是來自民間自主的嘗試,所以各自摸索出不同的方法,形成眾聲喧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