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山,這座由珊瑚礁岩隆起而成的小小山頭,曾經是平埔族的居住地,植生茂密,物種豐富。然而,柴山自軍事管制區域解禁,好山好景吸引了大量市民及遊客前往,才十多年時間,生機盎然的柴山,就已經凋萎。
由於過多行人有意無意的踩踏與摘採,台灣特有種的魔芋,俗名叫做雷公槍的植物,持續不斷地在減少中,卻很少人在意。而棲息在柴山上的野生獼猴,二三十年來,也習慣了每天來來往往的人們。
每天人來了多少,從撿不完的垃圾看就知道。因為太多人潮,柴山面臨荒漠化的危機。所謂荒漠化的危機就是說,一代木長出來,二代木被破壞得太嚴重,若一代木死掉,二代木接替不上去,就會慢慢荒漠。第二,過度的踐踏,會帶走非常多的土石,也會讓土地泥土硬化,導致兩旁的樹木容易得蟲害死亡
民國67年,為加速全國公設用地的徵收,內政部訂定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獎勵民間投資,以加速徵收速度。從此,各種硬體建設,得以堂堂的建在公園用地上。而仁愛河濱公園段是近來最受矚目的公園區域。但是區段的建設經費卻爭取自營建署城鄉新風貌及環保署環保公園中所編列的預算。
都市公園開闢逐漸減緩,對於市民綠地的需求有增無減,柴山沒有選擇餘地的,接受這些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