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生活」相關報導
尋味台灣黑豬~禁用廚餘之後?
人類馴養家豬,已經超過一萬年的歷史,牠們把殘羹剩菜,田間的農業副產品,轉換成農民的財富。隨著養豬產業走向現代化,廚餘養豬,被認為可能成為防疫缺口。台灣每年回收的廚餘,高達55萬公噸,其中有62%,都成為豬的大餐。廚餘不養豬之後,該送往哪裡?台灣的黑豬產業,會不會隨著禁令,漸漸消失?
校園這煮事|從下廚了解吃下肚的食物
孩子到外地大學念書,爸媽最心疼的都是,吃的好不好?還不忘叮嚀,在外面吃東西要注意。但其實孩子在外面吃飯,能夠吃得如同營養專家說的標準,也不容易,因為外面餐廳畢竟為了生意與利潤,重口味還是最受歡迎,那怎麼辦呢?
【從節能到產能】節能是門好生意
台灣欠缺自產能源,卻是用電大國。為了成長的用電需求,政府不斷開發新的電力來源,也引發一次又一次的社會爭議,其實解決用電瓶頸最根本、最有效的策略是節電... 節電不只是隨手關燈,更換LED燈泡而已,如何聰明有效率的節能,已經是一股趨勢。幫人節電也能是一種專業嗎?這個新興產業又可以帶動多少錢景?
【從節能到產能】自主發電在我家
彰化二林的農田裡,有座不起眼的麵包工廠,這裡出爐的各種麵包,原料都來自台灣自產的小麥。做為本土小麥食品的生產基地,隨著產量增加,用電量也持續上升。烘焙麵包很耗電,烘焙業者施明煌心想,既然原料都來自本土,那麼能源能不能也自己生產? 2014年,施明煌決定在工廠屋頂架設32kW的太陽能板,生產的電力,全部供應麵包廠使用。規劃時施明煌就決定,太陽能生產的電力不賣給台電,全部採即發即用,...
《荷蘭系列報導》能源消耗走向剩食再利用 畜牧生產的循環契機
少吃肉可以節能減碳、推動一周一天無肉日、吃素救地球,這樣的說法和倡議活動,不管在歐洲或者其他國家都越來越盛行,台灣也不例外。面臨氣候變遷的威脅,貢獻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15%的畜牧業,似乎成為眾矢之的。但人類可以完全茹素嗎?如果要少吃肉,應該減量多少才足夠?畜產品的生產,又是否註定無法和永續二字沾上邊?
《荷蘭系列報導》一個村子兩座農場 全球化浪潮下的選擇題
應該鼓勵發展大農,或者支持小農?應該致力拓展外銷,或者推動地產地銷?阿默斯福特市郊,同一個村子裡,比鄰的兩間農場,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他們的故事,宛如「大小農之爭」的縮影,吸引許多人前來一探究竟。
《荷蘭系列報導》現代烏托邦 荷蘭生活新童話
一手催生Eva Lanxmeer社區的規劃師瑪琳・卡普登(Marleen Kaptein),希望落實樸門的理念,打造出永續的現代都市典範,從文化、建築、地景、水、能源、交通、都市農耕和公民參與八大項目,提出了實驗性的構想。
《荷蘭系列報導》循環經濟找商機 鹿特丹水岸新創之夢
意識到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快速消耗地球資源,可能導致的環境危機,循環經濟漸漸成為國際間熱議的新詞彙。從循環經濟的概念出發,荷蘭掀起了一股創業風潮。位在鹿特丹水岸的Blue city,就是循環經濟圈極具知名度的新創基地。
《荷蘭系列報導》靠海藻吃穿 海洋裡的未來潛力股
桌上擺著一盆小動物的骨頭,一旁的書架上還放著幾片乾燥的魚皮,牆邊的層架裡,擺著各式各樣顏色不同的乾燥海藻,仔細一聞,還能聞到屬於海岸的那股鹹腥味。荷蘭設計師寧克爾・霍夫利格( Nienke Hoogvliet),位在海牙的工作室,就像一個小型的自然標本館,雖然是一位設計師,但她的工作過程更像在進行科學實驗。 「我從七歲就決定成為一個素食者,在我的創作過程中,我一直在探索各種自然素材」,...
格子籠的轉雞|台灣蛋雞產業怎麼改變?
營養豐富的雞蛋,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這幾年來,因它而起的食安事件,戴奧辛、芬普尼毒蛋風波,劣質液蛋接連流入市面,卻讓民眾人心惶惶。 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關注每天吃的蛋怎麼來,也希望為人們生產雞蛋的母雞,過得更快樂。淘汰格子籠集約飼養模式,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台灣的蛋雞產業,要怎麼改變? 集約化、高密度的飼養,壓低雞蛋的價格,卻犧牲了母雞的自由和健康。...
【水從哪裡來】中國水解金門渴?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金門地區一直有超抽地下水的問題,這幾年隨著觀光人潮湧進,大型建案陸續開工,水資源更形不足。為了穩定供水,金門縣府除了進行淨水改善工程,也跟中國買水,2018年8月5日兩岸正式通水,中國水能徹底解決金門之渴嗎? 降雨量少 金門抽地下水使用 提到金門名產,高粱酒絕對榜上有名,金門以當地的高粱為原料,秋天正是收穫的季節。無奈金門今年的降雨量出奇少,高粱無法結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