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相關報導

燒香的兩難

2017-02-13

香煙繚繞,鑼鼓喧天,遠道而來的進香團,人手一束香,誠心祭拜,表達對神明的敬意。香火鼎盛的廟宇,熱鬧的廟會,近年來,是政府為了改善空污,努力管制的目標之一。

巴黎的2度C約定(2016年卓越新聞獎得獎作品)

2016-12-05

全球第一個氣候公約巴黎協定在2016年11月生效,各國自訂溫室氣體減排量,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巴黎協定是如何產生的?又有哪些挑戰?一起來回顧我們的島在巴黎的第一手報導。

打造城市水庫|不浪費老天爺給的水

2016-11-14

台灣是全世界排名第18的缺水國,乾旱缺水、颱風豪雨也缺水。既有的水庫因為淤積嚴重、壽命縮減,新水庫的開發又充滿困難,尋找新水源是未來大挑戰。其實,建築物、公園甚至高架道路,都是雨水收集的好幫手。該如何將上天的贈與,好好利用?

修復溫柔|用修理取代丟棄 延長物品使用壽命

2016-09-12

壞了的東西,要去哪修理?如果只要在地圖上點選,就會出現修理店舖,是不是方便許多?

尖峰上的選擇|如何削減用電高峰?

2016-08-08

2016年夏季,氣溫連續突破38度,尖峰用電量也超過3600萬仟瓦,刷新歷史紀錄。根據台電的資料,台灣用電量最高的前十天,今年就包辦了九天。為解決尖峰用電吃緊情況,六月初,政府一度計畫重啟核一廠一號機,引起廣泛討論。為滿足尖峰用電的那一瞬間,不至於發生跳電、限電,我們的選擇,除了啟動舊機組、不斷興建電廠,政府與民間有沒有其他選擇?

翻轉熱屋頂|為城市降溫

2016-08-01

今年(2016)六月,台北市高溫飆破38.7度,創下有紀錄以來六月的最高溫,而全球氣溫也連續十三個月破歷史紀錄。台灣因為熱島效應影響,都會區溫度上升趨勢是其他地方的兩倍,該如何解救熱島?改變,就從屋頂開始!

傻子們的生態農場

2016-07-04

花蓮縣瑞穗鄉有座農場,建立在廣大林野間,一群人合力種植,目的不在收成,而是尋找農業與生態的共生之道。他們的收成被鳥吃、被蟲咬,堅持不用農藥、化肥,有人說,那是座傻子農場…

廚餘再生之路|既是能源也是肥料

2016-05-23

十多年前,民間開始推動廚餘回收,各地方政府也跟進,廚餘回收成為民眾普遍的習慣。但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廚餘回收率只有10%,近幾年始終無法提升,大部分廚餘依舊被送進焚化爐。廚餘回收為何卡關?該如何打開廚餘再生之路?

碳鎖|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2016-05-09

「植物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植物體,我們把它燒成炭,埋回土裡,這就是固碳。」大力推廣生物炭的草根意識工作室負責人劉晉宏,認為善用生物炭,可以逆轉溫室效應。黑黑的生物炭,可以穩穩鎖住二氧化碳好幾百年,它不但是抗暖化利器,也是農民的好朋友…

天龍國的單車路

2016-04-04

塞車、塞車還是塞車…近年來大台北地區的汽車數量持續成長。據統計,台北市的汽車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2938輛,遠高於新加坡與香港。市政府計畫在主要幹道上劃設自行車道,究竟自行車該怎麼走?城市交通又該如何找解藥?

年年的滋味

2016-02-01

農曆過年吃團圓飯,每年的圍爐,餐桌上的年菜,該怎麼準備與選擇?不少婆婆媽媽們,早早開出菜單,要為家人準備既健康又美味的年夜飯,為什麼烹烹煮煮一整年,不趁過年休息一下,選擇外面琳瑯滿目的年菜大餐?

許一個好公園

2016-01-11

在城市中,想喘口氣,動動身體,人們很需要公園。公園的樣貌誰來決定?怎麼樣才算得上一座好公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