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相關報導
廚餘再生之路|既是能源也是肥料
十多年前,民間開始推動廚餘回收,各地方政府也跟進,廚餘回收成為民眾普遍的習慣。但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廚餘回收率只有10%,近幾年始終無法提升,大部分廚餘依舊被送進焚化爐。廚餘回收為何卡關?該如何打開廚餘再生之路?
碳鎖|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植物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植物體,我們把它燒成炭,埋回土裡,這就是固碳。」大力推廣生物炭的草根意識工作室負責人劉晉宏,認為善用生物炭,可以逆轉溫室效應。黑黑的生物炭,可以穩穩鎖住二氧化碳好幾百年,它不但是抗暖化利器,也是農民的好朋友…
天龍國的單車路|打造單車友善城市
塞車、塞車還是塞車…近年來大台北地區的汽車數量持續成長。據統計,台北市的汽車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2938輛,遠高於新加坡與香港。市政府計畫在主要幹道上劃設自行車道,究竟自行車該怎麼走?城市交通又該如何找解藥?
水肥不滲|那些在我們周遭的生活汙水
暑假過後,宜蘭各地的遊樂區,人聲漸少。這是水肥業者吳進福開始忙碌的時刻。打開遊樂區公廁外化糞池的孔蓋,經過一個暑假,三個月前抽過的化糞池,又積滿了…
螢幕背後|液晶面板報廢之路
電子展上,為了吸引消費者目光,廠商使出渾身解數。展場如戰場、辣妹吸睛、遊戲刺激,聲聲催促消費,年復一年的電子產品嘉年華中,你知道3C產品的壽命有多久嗎?當這些資訊產品壽終正寢,你是否曾看見螢幕背後的故事?
小琉球垃圾的旅程|垃圾減量行動展開!
六月二十六號一大清早,小琉球垃圾焚化廠前,一列貨車排隊等著吊掛垃圾送到碼頭。上午十點鐘,載運小琉球垃圾的貨船駛進東港鹽埔碼頭,從四月十九號堆積到六月,212噸的垃圾終於清出小琉球。但是,小琉球垃圾的旅程還沒結束呢!
拿回我的一度電|讓屋頂成為發電基地
嘉義布袋,新岑國小內傳來陣陣鼓聲,我們順著鼓聲前進,發現一個更吸引人的目標物,是裝設在屋頂的小型垂直軸風車,這套設備把風化成電力,提供校園夜間照明使用,這些全是李泳宗親手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