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先生的土地故事|用有機的觀念種植

撰稿 楊蕙萍
攝影 葉鎮中

清晨四點多,魏先生和兒子匡正已經準備就緒,魏先生的三隻小狗:黑皮、黑熊和小黑,也很熟悉這種跟太陽比早起的作息。

八月的台東,不到七點,溫度直逼二十七、八度,跟著節氣黎明即起,日出而作的農夫生活,可不是沒道理的。 

魏先生今天要施肥,曬乾的羊糞是魏先生有機農作中一貫的天然材料。他使用有機材料的動機,只是因為自己愛喝茶,不想喝到有農藥殘留的茶。不用化肥,因此除草也就成了必要的工作,這塊雜草叢生的區域,覆蓋著魏先生對栽種規劃的理念,五分多的農地,除了茶樹、柑橘、洛神花外,還有三十幾種作物。他說兼種雜作是為了生態平衡,而土地栽種長、中、短期作物,既可以有效利用,也能節省人力分散風險,於是一般農人不容許的柑橘天敵金星天牛、草長及膝都出現在魏先生農場裡。

隨著加入WTO競爭以及社會趨勢,有機認證、有機栽種的課程應運而生,而有機栽種,在十二年後成了熾手可熱的話題。很多人向魏先生請益,但他的有機理念不是源於商機,而是以老子師法自然的理念前進,他說農業栽種方式改進源自於對自然對土地的深層反省,不隨波逐流,由內而外的變革才能持續。

人說土地無情,但在魏先生的經驗裡,土地是有感情,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環保署預計在95年實施廚餘強制回收措施,於是當我看到「有機種植與廚餘回收」的職訓課程在台東展開時,且報名人數超出預期時,種種的疑惑不免浮現,到底什麼是有機?有機又是什麼?標章就代表作物生產過程無殘留毒害?轉型有機就可帶來財富?市場趨勢是不是真的可以改變人與土地的關係?這是我的疑問,而魏先生解開這個迷思。

因為被聘為研習講師的他,花了十二年心血投入有機栽種的過程,而這樣的他,原本從事室內裝潢工作,一路走來,他又是怎麼看待自然與農作?面對外界的質疑,他有另一番解讀?十二年前「提前」過退休後生活的魏先生,雖非刻意卻也照情勢走,有形的投注不說,還有來自親友的壓力。而現在,當他拿起像棒球一般大的檸檬,農友們是嘖嘖稱奇的反應。 

不過魏先生不容易約訪,因為他認為基於牟利來認識有機者,對土地不會有深情,於是不管面對大學生或農家子弟,他總愛用老莊思想開頭。有機種植「觀念」比「實作」重要,這或許是他堅持十二年的動力。

地點
集數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