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淡水區忠寮社區,是都市邊緣的農村,多年前社區居民為了保護流貫其間的公司田溪,推動有機耕種、魚菜共生,和許多學校合作環境教育和農村體驗。七、八年前,社區發展協會就想在社區推廣光電,但光電業者一聽到是小屋頂,又是在北部,都興趣缺缺。直到2019年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鎮榮,遇到當時在台電推動公民電廠的許慧明,雙方理念一拍即合,成立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三十多位居民加入合作社成為班底。
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創設之初,大部分成員並沒有綠電的專業技術,新北市提供鄧公國小屋頂作為合作社的第一個案場,也是練兵的開始。2020年,合作社一口氣在淡水忠寮社區完成四座屋頂案場,從設計、跑流程到施作,都由成員一手包辦。許多人會覺得北部日照不足、效率不佳,不過淡水這幾座案場的發電效率,讓合作社人員對自己的專業有信心。
忠寮社區的成功案例吸引許多人關注,北新醫院、文化大學也找上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合作,目前合作社商轉中的案場總共有九座,建置規劃中的有五座,另外協助建置的EPC案場有三座。營運上軌道之後,售電利潤除了和社員共享,社區案場5%的利潤,還回饋給社區。
同樣在新北市,基督教芥菜種會愛心育幼院也希望出租屋頂設置光電板。為了防水隔熱,多年前育幼院就想在屋頂架設光電,但小案場對業者沒有誘因,最後找到綠主張綠電合作社合作,在2020年建置了60kW的光電。
愛心育幼院的屋頂一年發電約6萬度,售電部分的利潤會回饋給育幼院,合作社每年還會義務幫育幼院的孩童,上一堂能源教育課程。這是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成立六年來設置的第九座案場。
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感嘆,都會區的屋頂成千上萬,但要找到一個合法且適合蓋光電的屋頂,一百個中也找不到一個。另外國中小、公家單位的屋頂是建置光電的優先選項,但這些幾乎都是以統包方式,由大型光電業者得標,合作社沒有參與機會。許慧明認為,電業法的精神是希望公部門投入能源產業,和民間一起合作,而不只是出租屋頂給業者,這某種程度是反民主方向,也是一種主權的割讓。公部門應該更積極鼓勵甚至成立公民電廠。
尋找適合的屋頂不容易之外,公民電廠因為規模小,要取得銀行融資也常面臨困難。為了協助公民電廠的資金取得,能源局訂有公民電廠的補助辦法,最高可以補助一半的設備費用,但申請方式繁瑣減損補助的美意。金門縣再生能源社區合作社理事主席劉華嶽表示,近來光電板材料價格上漲,但剛公布的躉售費率,今年下半年費率又往下修,也影響民眾投入的意願。
為了追求利潤和效率,企業投資光電往往以大面積的地面型案場為主,造成許多生態和社區上的衝突,台南七股是其中一個例子。七股廢棄鹽田是黑面琵鷺重要的棲息地,2017年政府規畫在廢鹽灘地設置光電廠,引發保育團體和居民的反彈,幾經折衝,光電案場在2021年3月完工啟用,面積縮減為214公頃,但仍是全台面積最大的光電廠。近年附近魚塭也陸續變更為光電案場,黑面琵鷺的覓食空間被迫縮減。
七股頂山社區因為鹽業沒落,社區也跟著凋零,廢棄鹽灘地被地面光電取代。但這些大案場並沒有為老化的社區,帶來就業機會與生機。成功大學水利系教授王筱雯建立了最小衝突選址的評估方式,選出對環境傷害最小的光電場址,在企業、學校、社區發展協會和保育團體的參與合作下,決定在台南七股的後港國小頂山分校裝設光電板,經費由企業全額捐贈,發的電再透過售電業者,再賣回給該企業。
頂山分校案場從申請到完工,花了近兩年,業者表示行政流程冗長是一大問題。67kW的光電板產出的電賣給企業,一年收益約35萬元,售電盈餘全部回饋給頂山社區,作為老人共餐、社區活動的經費。
人口老化、產業凋零、資源分配不均,這並不是頂山社區獨有的狀況,而是西南沿海聚落共同的處境。企業在競逐綠電的同時,和社區合作,尋找對環境最小衝擊的方案,才是符合社會責任及永續發展的做法。
除了鼓勵企業和社區合作,政府對公民電廠也應該建立專業的輔導機制。能源轉型不只是改變發電方式而已,擴大公民參與,讓綠電的效益支持社區發展,轉型才會走得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