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去哪裡?|減少焚化爐負擔

採訪 張岱屏 陳寧 賴冠丞,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顏子惟 賴冠丞,剪輯 顏子惟

清運業者穿梭在新北市的社區大樓,將冰庫裡的一包包廚餘取出,集中運到回收場,再一包包拆開,將生熟廚餘分類倒進桶子。有些社區完全不分類,清運人員只能一包包檢查,將廚餘挑出來,我們嫌棄的臭味,卻是他們的日常。

業者說,過去這些廚餘還可以賣給養豬場,現在則是付費交給中盤商處理,每桶廚餘處理費,從300到600元不等。相較之下,進焚化爐費用更貴,為了省成本,業者只能耐著性子慢慢揀,但有時候就算付錢,也找不到人願意收。

台灣每年回收的廚餘高達50到60萬噸,還不包括丟到焚化爐的。過去廚餘處理只有兩種方式:生廚餘堆肥、熟廚餘養豬。屏東這家飼養黑豬的牧場,每天收受來自都會區的廚餘30公噸,經過絞碎,高溫烹煮一小時,才能消滅病毒,確保沒有染疫疑慮。

為什麼飼養本土黑豬都習慣餵廚餘?原來,黑豬飼養時間比白豬長,餵食廚餘一方面可節省成本,一方面肉質也比較好。長久以來台灣的熟廚餘,都仰賴黑豬大軍來消化,但2019年非洲豬瘟疫情爆發,基於防疫考量,有的縣市禁止廚餘養豬,有些養豬場則因為無法取得廚餘再利用的檢核,只能退場或改用飼料。養豬業者過去搶著標的熟廚餘,現在不但沒行情,還要拜託人來載。

除了養豬廚餘,部分生廚餘則是去了堆肥場。新北市是廚餘回收量最大的縣市,每日約300公噸。石門區是由清潔隊做自主堆肥,廚餘進堆肥場後,加入木屑和菌種,開始發酵旅程。接著將收回的生廚餘分成四個發酵區,第一發酵區每天翻堆,一個禮拜後再搬到第二發酵區。廚餘從開始發酵到完全腐熟,需要三到四個月時間,成品會包成一袋袋有機資材,民眾可以拿資收物來兌換。

目前新北市的29個區中,只有土城、石門、坪林等五個區的清潔隊有做自主堆肥,大多數都會區的清潔隊,很難找到適合空間做堆肥場,生廚餘還是得送到外縣市處理。

都會區的廚餘,長程運送到中南部堆肥場,但這些堆肥場有沒有能力妥善處理龐大的廚餘量,是一個問題。屏東縣鹽埔鄉這家堆肥場,收受大量來自北部縣市的廚餘,但是長久以來的臭味和廢水排放,讓附近居民難以忍受,不斷向環保局檢舉,環保單位也不斷開罰,但問題仍然持續。

目前公有廚餘處理設施,每天處理量只有450噸,加上民間堆肥場、養豬場,一天總共可處理約1400噸。這些處理管道並不足以應付每天的產出。而近十年廚餘回收量和回收率逐年下降,從民國100(2011)年的10.8%,下降到民國108(2019)年的5.0%。沒有進入回收管道的廚餘,就進入焚化爐或掩埋場。據環保署的垃圾成分分析,焚化爐的垃圾中有三成是廚餘,廚餘過多不但會造成焚化爐燃燒不完全,也會產生有毒物質戴奧辛。

養豬和堆肥都遭遇瓶頸,送焚化爐也會出問題,廚餘處理還有什麼新的解方?

台中市外埔綠能園區曾經是座堆肥廠,十多年前因為惡臭被附近民眾抗爭,只運作了五年就關廠。2017年台中市政府和業者簽約,以ROT方式,將舊堆肥廠廠房改造為生質能廠,台中市的廚餘終於有新的去路。

廚餘進入生質能廠後被打成漿,由管線輸送進厭氧發酵系統,經過甲烷菌的消化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氣體經過活性碳處理再進入發電系統,提供600KW發電機發電使用。外埔生質能廠第一期每天可處理75噸,未來第二期擴建完成可增加到150噸。第一階段主要是處理生廚餘,熟廚餘是下個階段的挑戰。

生質能廠運轉後,廚餘回收量有明顯提升,台中市環保局表示,台中2019年的廚餘回收率是4%,今年到八月已經提升到7%以上。廚餘進入生質能廠也節省政府支出,過去沒被回收的廚餘送進焚化爐,每噸處理成本要2150元,生質能廠每噸處理費是1000元,每噸省下一千多元,也減輕垃圾爆量的危機。

不過廚餘生質能廠還有個問題,就是沼渣和沼液的去處。在國外,發電後剩餘的沼渣、沼液,可以做為有機資材和液肥,但在台灣受限於法規,沼液無法直接使用,只能送進污水處理廠。為了替沼渣、沼液找去路,台中市環保局著手進行田間試驗,將沼液應用在稻田,看看對作物生長和產量有什麼影響。環保局希望接下來能取得農委會許可,提供給附近農民使用。

除了台中外埔,桃園市的生質能廠,預計明年運轉。台北市、台南市和高雄市仍在規劃中,但沼渣、沼液能不能建立去化管道,做為肥料或有機資材販售使用,是未來每個生質能廠都會面臨的問題,要推動廚餘生質能,法規的腳步也必須跟上才行。

新竹市家戶加上餐廳的廚餘每天約45噸,廚餘處理一直是頭痛的問題。在環保署補助下,新竹市設置全台第一座快速廚餘處理廠。傳統的堆肥設施,廚餘完全腐熟至少需堆放三個月,高效處理廠只需要24小時,最大功臣就在一座座發酵主機裡看不見的微生物兵團。

這套處理設備每天處理量是12公噸,而且生熟廚餘通吃,處理過程沒有臭味散溢。發酵後的廚餘堆肥隨時間變化,長出不同的益生菌種。目前快速發酵的廚餘堆肥,已經實際應用在農地上種植蔬菜,成效不錯。

雲林縣因為非洲豬瘟疫情考量,在2019年宣布禁止廚餘養豬,廚餘要去哪裡?成為鄉鎮公所的難題。為了替廚餘找出路,口湖鄉清潔隊向嘉義邑米社區大學學習黑水虻飼養技術,解決廚餘問題。

口湖清潔隊重新規劃回收場,黑水虻整個生命週期,從繁殖、取卵、育幼、消化廚餘,都有不同空間。在繁殖產卵的網室,隊員小心翼翼地從木片上把卵撥下來,秤重後,再將蟲卵放在孵化網裡,放置在育幼區,等待幼蟲孵化。剛孵化的幼蟲先以豆渣餵食,大約七天再移到另一個飼養區,就可以開始餵食大量的廚餘。

可別小看這些蟲,消化廚餘的胃口可是非常驚人。根據口湖清潔隊統計,每一公克黑水虻蟲卵,成長成蟲的整個生命週期可以消化掉29公斤廚餘。成長到三四齡的黑水虻,清潔隊員就拿來餵雞,或提供給民眾做免費飼料。黑水虻消化後的排泄物還可以作為有機資材,清潔隊利用來種植各種園藝植物。

為了鼓勵口湖鄉民將廚餘和垃圾分開,鄉公所正規劃獎勵機制。未來廚餘回收將比照資收物,民眾提供廚餘就可以累積點數,一定點數可以兌換黑水虻有機資材,或清潔隊栽植的各種盆栽。

過去廚餘回收只能倚靠養豬戶、堆肥場,如今似乎邁出新的步伐。環保署在多元垃圾處理計畫中,撥出16.2億補助各縣市推動廚餘回收,包括50套破碎脫水設備、20套快速發酵設備。根據環保署的規劃,預計到2022年底全國廚餘處理量,可以再增加1000噸,不過要去化所有廚餘,恐怕還是不夠。

看守台灣協會根據垃圾成分推估,每天進入焚化爐的廚餘還有4000噸,如果要解決這些廚餘,處理設備必須加速推動。另外廚餘處理設施常常面臨用地取得困難,看守台灣協會也建議,新的社區或都市開發,應該在規劃階段,將廚餘和資源回收用地規劃好。

當廚餘有了妥善去處,要如何鼓勵讓民眾將垃圾和廚餘分開?環保團體認為,垃圾費隨袋徵收仍是最有效,對民眾來說也是比較公平的方式。

替廚餘找出路,不只是清潔隊、清運公司、地方政府的責任,身為廚餘製造者,我們還可以再做些什麼?

集數
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