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006年,一群藝術家和社區民眾,在雲林縣的西螺大橋旁,發現了一個廢棄已久的舊兵營,而且在藝術家的巧思與整理下,現在已經是西螺著名的藝術區。
與其說慕名而來的人不少,倒不如說願意出錢出力、當傻子才是王道。因為,這個被稱為「藝術兵營」的地方,已經成為藝術家、社區民眾、文化工作者…共同築夢的公共空間。
在「藝術兵營」裡,很少看到所謂的「藝術品」。油畫?沒有!雕刻品?是稻草和泥巴!那壁畫呢?看起來還真像塗鴉!沒錯,這就是「藝術兵營」的特點,所謂的創作或藝術品,正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好比說,他們就在兵營裡做灶生火,共同煮食分享食物。又或是,熱心的婆婆媽媽們,搶著為大家理髮整理儀容。
腳邊的樹葉、榕樹的氣根、在河邊挖來的泥巴、從田裡找來的稻草…是平民生活裡的元素,也是藝術創作的材料。最重要的,只要走進「藝術兵營」,每個人都是藝術家。
在稻草先生楊協翰的帶領下,一車男女老幼,要到西螺旁的濁水溪岸,尋找那傳說中的「好土」。用十字鑽鑽出裂縫、再敲出一小塊一小塊的乾土,接著大家合力搬土,將一袋袋的濁水溪黏土,扛上小發財車。這群「藝術兵營」的夥伴們,不知道又在做什麼「白日夢」了。
原來,他們的下一個夢想,就是在「藝術兵營」裡,合力興建一座「土埆厝」。
福佬話說的「憨膽」,或許就是這群人了!興建「土埆厝」,該用什麼土?沒有人知道,工法有哪些,大家霧煞煞!還有,到底找得到老師傅嗎?所有人,都是雙手一攤…請到林鎮南出馬,給予技術指導。從七月初起,開始製作土磚。
把稻草剁段、把溪土敲碎,接著每個人挽起褲管,用雙腳把溪土和稻草踩到細緻柔滑為止。到後來,大家甚至手牽手、繞圈圈,唱起歌來。踩土結束後,要把土紮紮實實地倒進木模,不能留有一絲縫隙或空氣,這樣才能維持土磚的完整性。
從2009年2月開始,「藝術兵營」就著手籌備「土埆厝」的興建工作,直到現在,雖然進度緩慢,可是,參與的人卻越來越充滿希望。
在黑暗之中,每個人,人手一支蠟燭,要以腳下的這一坨黑土為名,為未來的「大地之屋」慶生。慶生會上,一盞燭火代表一個人、一顆真心和一份認同。
從一個土磚做到現在的一堆土磚,過程雖然充滿挑戰,可是,就是一股傻勁,讓「藝術兵營」透過「土埆厝」,把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關係,再次緊密地連結起來。
側記
度過了三十多年的荒蕪,大地之屋的土磚,在眾人合力灌溉下長出新芽、冒出希望,似乎前方不遠處,一座夢想中的「土埆厝」,正在呼喚著我們。同時間,熬過了一百多年的焠鍊,三和瓦窯的土堆,也正擷取傳統的能量,遇火重生燒製出現代的生活創意。這個星期,我們帶您認識到台灣最「土」的產業-「瓦窯業」,還有最「土」的房子-「土埆厝」。希望大家能透過這些「土」的故事,看到台灣島上最真切的那一份生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