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間團隊來到溼地,展開長期耕耘,她們想打造一個重生夢,讓生態與居民的共生願景。
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溼地,原本為農耕地,1986年受到韋恩颱風侵襲,1996年再遭到賀伯颱風侵襲,20年來長期積水無法排出,至今形成面積約171公頃的廣大溼地。經過二十多年的演化,成龍溼地成為鹽淡混合的沼澤濕地,成為魚類、鳥類、植物等生物多樣性的棲地,每年到了冬天,吸引大批候鳥前來度冬,成為台灣西部沿海的重要溼地。
成龍溼地的範圍,橫跨口湖鄉的成龍村與台子村,大部分都是私人土地,居民一直在意著,濕地內家族土地的未來。由於居民以養殖業為主,看見溼地成為鳥類天堂,抱怨養殖魚類受到捕食,財產蒙受損失。更重要的是,漁村一直有人口外流問題,在地年輕人也憂慮故鄉的未來,認為政府不能只顧溼地,不顧居民。
面對濕地生態與居民利益的衝突,長期以來,為了宣揚溼地保育觀念,常常舉辦大大小小活動,由於時間短暫,流於形式,依然無法解決溼地的問題。
2009年開始,觀樹教育基金會與農委會合作,長期進駐成龍溼地,並且以成龍國小為基地,從小學生開始進行環境教育。為了瞭解環境,基金會在校園成立一間溼地偵探社,邀請不同老師,帶著學生探查溼地、村落。這堂造紙計畫課程中,就是要找尋溼地植物來造原生紙。
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郭淑娟,以長期駐點生活方式,認識居民與學生,因為在漁村裡,居民不熟悉的外來團隊,常常難以推動計畫。
一年多的時光過去,工作團隊在成龍村活動,成為居民的好朋友,她們思考舉辦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基金會的王昭湄主任,堅持藝術節的精神,在於居民、志工參與,再加上藝術家眼中溼地的可能性。整個藝術計畫,召集來自各地的志工,協助翻譯工作,也帶著小朋友,幫忙工作。
四月中旬,六位藝術家陸續前來,有擅長地景藝術的美國籍藝術家Roy、愛好自然材料的法國籍藝術家Myriam、關心環境教育的印度籍藝術家Shilpa、台灣年輕藝術家羅懿君、和來自澎湖的藝術家呂嘉萍、鄭中和夫婦。這些應邀前來的藝術家,都享有國際盛名,將為溼地創造藝術作品。
創作開始,藝術家先查探溼地環境,並且和居民溝通,接著展開為期二個月的創作行動。創作過程裡,居民與學生幫忙,小朋友最期待藝術家Shilpa的竹竿遊戲架,因為看起來最好玩。法國籍藝術家Myriam,蘆葦紮起鳥類,讓孩童們十分驚奇。
七月中旬,作品完成,首屆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展開,吸引許多學生與居民來參與。
觀樹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施崇棠,前往溼地觀看來自澎湖藝術家呂嘉萍、鄭中和夫婦的鳥翼賞鳥牆作品,強調企業參與環境教育的重要。
六位藝術家作品陳列在溼地上,法國籍藝術家Myriam,以蘆葦紮起鳥類,台灣藝術家羅懿君,製作蛋形賞鳥牆。最有趣的是美國籍藝術家Roy,看似新潮的地景藝術,卻是使用沿海先民最早插蚵養殖的技術。藝術節舉辦成功,當地居民對故鄉也能出名感到高興,開始思考溼地的重要。
藝術節後,工作團隊清楚地方的問題,不能只靠藝術節,根源的產業結構必須提升,她們邀請生態養殖業者,也邀請居民前來上課,希望能從友善土地,提高居民收益。課中,居民不是完全能接受生態養殖的觀念,覺得改變很困難,但工作團隊認為,居民願意來聽,一同去參訪,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成龍村不斷推動重生願景,但是台子村民,卻為土地問題未能解決,召開會議,要求政府出面解決。世代居住在溼地旁的阿佑叔表示,倒不是全面反對溼地生態,而是政府有什麼規劃,讓村民看得見未來。
冬天候鳥來臨的季節,牠們不懂人間的爭議,牠們找尋可以度冬的棲地。觀樹教育基金會的工作團隊,依然在溼地奔波,找尋溼地生態與居民生活的和解之道。或許三年、或許十年,他們希望讓成龍溼地成為居民接納與共榮的土地,找出溼地的重生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