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濕地的幸福感|濕地藝術節的環境教育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一場藝術創作活動,又在成龍濕地展開,各國藝術家大顯身手。年年舉辦藝術節,推動的目標,不只要為濕地增添新作品,更要為社區帶來幸福感,才是動人的意義。

2018年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在雲林縣成龍國小舉行,學童共同宣布今年藝術節的主題是「作伙倒轉來」。今年已經是成龍濕地第九年舉辦藝術節,藝術家艾婕音是國際專業策展人,長期協助評選並邀請國際藝術家,來到成龍濕地創作。今年邀請曾在成龍濕地創作的藝術家,再度回到這片土地,帶來新作品。

觀樹教育基金會推動藝術節希望透過藝術型式,讓居民重新觀看自己的故鄉。觀樹基金會教育主任王昭湄表示,村民總是用比較負面的語氣,描述自己居住的地方,想說藝術節是一個方法,可以藉由藝術家的作品,幫助當地的人,學習欣賞自己住的地方。

四位來自法國、印尼、義大利、日本以及兩位台灣的藝術家,共同參與創作,學生們向藝術家介紹成龍濕地的環境,藝術家以地球儀自我介紹國家的位置,進行雙方的交流。成龍國小學生彈奏音樂,歡迎藝術家。許多年來,學校積極參與濕地藝術節,希望在環境教育中,培養孩子愛護自己的土地,更能透過國際交流,提升學生的視野。

濕地旁的成龍村,從事養殖產業,居民每日到魚塭,照顧池中的文蛤和魚類。但是採用淡水混合海水的混養技術,一些魚塭必須購買淡水。成龍村因為超抽地下水,面臨地層下陷問題,基金會四年前建造海水養殖池,希望透過改變養殖技術,建立友善環境的產業。但是居民多數觀望,直到去年終於有居民願意配合,以不抽地下水方式養殖。

觀樹教育基金會長期在成龍溼地,推動環境教育以及社區協力,過去曾利用種植的蔬果,發展社區食堂。現今由在地青年接力,開設每日供餐的食堂,服務在地老年居民。社區總幹事林筠珍表示,因為年輕人都不在,老人家很節省,都是一道菜,早上吃,中午吃,中午沒吃完,晚上繼續再吃,這對於老人家的身體,其實是不好的。

為了幫助老年居民的飲食健康,社區開設長青食堂,剛推動時,卻是相當辛苦,甚至不被信任。食堂成立後,每日約有五十多位居民前來午餐,許多人協助準備食物。嫁到台灣的印尼媳婦,用著幫助鄉里長輩的心意,成為食堂的主廚。食堂的經費,居民只需繳交每月五百元,部分有政府補助,其他需靠捐款,營運還是相當辛苦。

為期一個月創作,每位藝術家發表不同的作品,分布在濕地上,形成新的藝術地景並在現場說明創作的理念,作品不只是用眼觀看,還具有互動性,讓人在驚喜中,體驗藝術作品。

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舉辦九年,最大的意義,不只是藝術創作的展現,而是在年年的互動中,社區發生的轉變。幾年來,濕地上的藝術作品,帶給居民新的思考,村裡荒廢的房屋,陸續改造成使用空間,讓村落面貌產生改變。藝術季對居民的改變,不只是視覺上美化,更重要是認識自己的故鄉,以及學習保護濕地。當地居民黃小姐表示不期待藝術季能夠為村落帶來多少人潮,希望在緩慢改變中,提升村落的幸福感。

國內知名電腦企業,成立觀樹教育基金會,透過環境藝術型式,推動濕地保護工作,再藉由改善村落的生產方式與生活照顧,希望提升在地力量,成為環境保護的最大動力。九年來,王昭湄和工作團隊,一直守候濕地,她希望找尋一種方式,讓濕地和村落能夠和諧共生,成為一個里海型式的環境教育基地。

在台灣,一項社區行動能夠生根九年,當然會產生許多影響。觀樹教育基金會以藝術為名進入漁村,推動生態養育、社區食堂、環境教育,以及興建示範型高腳屋,都是希望為成龍濕地,帶來幸福感,不再是被遺忘的土地。

集數
963